李奕志的博士论文从确定选题到最后完成,大约进行了四年半的时间。为了解决研究资料缺乏的难题,李先生收集了大量与该项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档案与文献资料,包括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会的会议记录与该会的出版物、英国殖民部的解密档案、殖民地政府宪报、宪制改革报告书、政策白皮书、新加坡立法议会、议院会议记录与委员会报告书、人口调查报告书、宪制谈判报告书,以及中英文报刊、口述资料等。
最后,作者从法律层面确认华侨落地生根的在地认同、促进二战后新加坡华侨社会的重组与整合、中华语言文化在新加坡与东南亚区域的发展,以及对海外华人社会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启示等诸方面,进一步考察与论证这场运动所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
(作者是中国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战前,在南洋各地拓荒的中国华南移民大多抱持侨居心态,他们认同中国,以“衣锦还乡”与“落叶归根”为归宿,对当地的政治事务与自身的政治权利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然而,这并不影响闽粤移民在移居地的生存与发展。其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二战前的南洋除泰国外,其余各地自16世纪以来即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这些殖民政府多采取“半自治”和“分而治之”的统治方式,并不关注所在地人民的政治权利等问题。
争取公民权运动 始于1947年
在掌握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李奕志从二战前后英国在新加坡殖民统治制度的演变与华侨社会的发展、身份认同的改变、国际形势与中国时局变迁等时空背景切入,透过对各类文献的爬梳、整理与细致解读,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演变脉络,将1947年至1957年的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分成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与讨论,并以一个章节的篇幅论证多语言制议会,对于真正落实华人公民权的实质意义。
对新加坡而言,这场运动为二战后的华侨社会从“侨居”转变为“定居”、在“新土”扎根提供法律的依据,使华侨不仅在认同意识上,亦透过法律层面确定他们与这片新家园的关系,进而为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国家认同之建构奠定重要的政治与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这场二战后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领导的公民权运动,也为海外华人社会提供了一个透过整合与动员华社,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向统治者争取华人政治权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成功个案。
中华总商会 领导争取公民权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东西两大阵营对立、1949年中国政局变化、亚洲各地掀起反帝反殖与争取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浪潮等时空环境的变迁,东南亚华侨面临身份与国家认同转型的挑战。在新加坡,基于移民世代的演化,特别是历经日据三年六个月的苦难,华侨社会已开始产生对本土的认同意识。然而,此一时期的英殖民政府却一面切断华侨与中国联系,同时制定严苛的归化条例,致使战后约22万华侨,因无法取得英籍民身份而陷入生存的困境。
在“结语”部分,作者总结了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的全过程,强调该运动与二战后新加坡华侨身份认同改变的关系;深入分析中华总商会成功发动与领导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的策略,赞扬总商会领导人的政治远见与务实精神,肯定中华总商会顺应时代潮流,完成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为新加坡华侨社会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
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海外华人社会争取自身政治权利启示”的思考中,李奕志还以比较研究的视角,阐述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基本同一历史时期,马来亚联合邦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问题,并分析其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些因素。这不仅显示李先生对二战后新马华社的深刻了解与研究积累,其在书中所提出的问题,亦有助于促进学界对二战后新马政治变迁与华社身份认同转变等课题的研究。
笔者虽然是李先生的博士导师,但李先生亦是笔者的学术前辈。我敬重他辛勤耕耘、严谨治学与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亦非常钦佩他以近70高龄所取得的这项艰难且深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我郑重将此书推荐给关注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演化与海外华人社会研究的朋友们。
关于这项研究的目的,李奕志在其专著的“后记”中这样阐述:“笔者身为移民第二代,为了探讨父辈们从华侨社会走向华人社会的政治与身份认同变化的历史旅程,数年前遂以‘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为题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力图客观地重现一个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原貌”。现今出版的《历史的抉择》一书,就是李奕志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著作。
在收集、爬梳整理与解读分析各类文献的同时,李奕志也对重大史实进行考证,以纠正前人研究中的一些错误。例如,现有研究一般认为二战后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运动开始于1951年,但李奕志根据中华总商会和英国殖民部等相关档案,确认该运动开始于1947年。
基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在二战后东南亚政治变迁中的重要意义,与二战后东南亚的历史与政治、华侨社会的身份认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相关的诸多研究中,几乎都会提及这场运动。然而,受到政治社会因素、文献资料缺乏等的局限,到目前为止,还未见以该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李奕志撰写的《历史的抉择》,是海内外学术界首次就该课题展开研究的学术专著,可说是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
正是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转变时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发动与领导当地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并取得胜利。这场从1947年至1957年持续了10年的政治与群众运动,在二战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该运动涉及那一时代东南亚华侨所共同面对的、即如何在当地争取政治权利与生存空间的新挑战。
李奕志先生的新作《历史的抉择:“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下简称为《历史的抉择》),于2018年3月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部以对二战后新加坡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这场从1947年至1957年持续了10年的政治与群众运动,在二战后东南亚华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该运动涉及那一时代东南亚华侨所共同面对的、即如何在当地争取政治权利与生存空间的新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晚清政府在1909年颁布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中国国籍法,但因南洋各殖民地政府先后制定以出生地主义为主、血统主义为辅的国籍法,致使当时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南洋华侨实际拥有双重国籍,因而不必在中国与南洋之间就身份认同与国籍等问题做出选择。
综上所述,李奕志先生的《历史的抉择》,是一部在海内外学术界首次运用各类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全面阐述与研究“二战”后新加坡华侨争取公民权运动的学术著作。这项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学界和社会了解新加坡华人社会历史演化提供了一幅历史画像。这幅历史图像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在二战后的时空情境下,南来拓荒的中国华南移民,如何从“落叶归根”的华侨转变成为“落地生根”的新加坡华人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