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相关政治经济成果日趋增多,日本开始坐立不安,并试探性地转变了对“一带一路”冷处理的政策方针,积极与中方接触,并表态愿意与“一带一路”实现战略对接。其中,2017年5月10日中方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日方主动派遣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参会并表明积极意愿,希望能助推中日双边的战略对接。

具体而言,中国希望以“中日韩+X”、抑或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相关约束性条件为基础,进而构建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战略性自贸协定FTAAP;与之相对,日本则希望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范本,进而构建FTAAP,一举实现“高标准、高水平、高准入门槛”的亚太经济合作区。

第一,“印太战略”的走势及发展方向。毋庸置疑,“印太战略”的主导国是美国,其决定了“印太战略”的未来走向与结构框架。与美国相比,尽管日本实力有限,难以担当主导国的角色,但日本的参与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印太战略”体系的重要一支,也可以为构建并充实“印太战略”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

地缘政治上,中国与日本同属亚太板块,两者的双边关系发展,或许对今日的亚太格局演变,能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但这也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起初因国内保守政治势力的干预及美国的竭力“反对”,日本安倍政府采取了“冷处理”的方法,巧妙地在不同场合回避或淡化“一带一路”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筹建议题上,安倍政府最终也未能力排众议,汲取日本经济界的中肯纳谏,痛失成为首批AIIB创始成员国的机会。

(作者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第二,中日两国各自对未来亚太格局发展的战略设计。比如说,中日两国在未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及贸易便利化问题上,是存在一定的战略共识,但两者间的分歧也是较为明显的,即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路径选择上全然不同。

但值得一提的是,“印太战略”必须避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义,否则就容易成为引发地区局势动荡的非稳定因素。

当前,中日双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流在不断加深,但仍存有巨大罅隙。而日本显然也并未完全摒弃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戒备与担忧,迟迟未能在“何以对接”“如何对接”等现实性问题上抛出具体方案、坦诚进行磋商交流。可谓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其一,必须避免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的现实主义逻辑,用合作共赢的积极态度谋划“印太战略”的结构体系;其二,必须避免“以遏制中国发展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客观评价中国发展对地区稳定与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其三,必须避免引发地区及全球性的局势动荡,以“规则透明、公正平等”为基本原则,为维护地区及全球的和平稳定创造积极利好。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日两国亚太博弈的日趋频繁,中日关系发展对亚太格局演变的影响因子会同步增进。

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性特征。与此同时,中日关系发展与亚太格局演变,之间的双向互动性会有所提升,即中日关系的发展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亚太格局演变的进程与速度;同时,亚太格局的演变将在更多内容、更深层次上制约中日关系的发展。总体来看,以下若干因素或许是其中的主要决定性变量。

由此,在筹建亚太经济合作区问题上,中日两国的矛盾是明显的,两国若难以在中间路径这一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不仅会影响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的战略发展,更会阻碍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进程。

第三,中日各自的对外战略与主要外交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态度,或许是这一层面上的主要议题。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擘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蓝图,并提出了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全球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畅想。对此,日本实则存在明显的戒备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