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广泛更新内外政策,涉及面很广,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纵然把那些成功实践总结为理论,还有进一步的工作需要做,却对社会起到凝聚作用,也增强了社会的自信心。
在笔者眼中,中国当代的最大发明是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那种机制中,公私营经济都被推向市场,它们都按一定的市场方式运行。同时,还保持一个大政府,对市场进行有力的调控。
作者是资深香港评论员
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高,有利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持续增长;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仍会考验中国的自信心,而那样的考验应该说还远没有结束。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发展有赖于好的政策。成功的实践借鉴了外国的知识和经验,中国政府和知识界对政策的研究是深入和有成绩的,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当代中国为什么能取得那样的成就。
中国国内与国外的情况不一样,中国传媒不恰当地过度宣传,更可能引起事与愿违的反效果。
经济增长会有它的周期性。如果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且如果政府能对经济合理规划,经济的波动性就可能降低。但是,如果政府不能进行合理规划,经济波动性不仅仅不会减低,还有加剧的可能。
中国现行经济模式或许是近代中国史上较可行的模式。然而,在中国可行却并不一定在其他国家也可行,正如外国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中国。
中国聚焦
一个国家如果希望让他国复制自己的制度和文化,会徒然增加耗费本国资源,绩效却不一定很好,那些都是历史已经证明的。
中国的信心和模式呈现了对本国现实的认知;“四个自信”(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初衷会是强调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夯实那些自信心。
当一个曾经在欧洲徘徊的“幽灵”成为亚洲的现实,并取得成功的时候,西方僵化保守的思想也不容易消除它对东方的敌意,纵然那并不足以妨碍中国的进步。
在改革开放前夕,笔者曾经去过一回北京。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民众普遍意识到旧模式是走不通的了,而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没有成型,更不可能得到实践的验证。那时候中国的社会发展缺乏方向感,群众对未来的信心明显不足。
在近些年,中国反贪腐、加强中共党内的政治纪律、军队改革等,顺应了社会的某些共识,也适应和领导了中国当前的文化。
与西方世界比较,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好的时期;在近代史上,中国眼下更处于它最好的年代。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中国的自信心。
现在,中国向好的国内外环境是由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提高,那些都是有赖经济发展的。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自信心。
中国的陈年往事或世界历史都显示,如果中国未来经济不能持续发展,经济水平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或国内分配极不公平,不管政府怎样进行宣传,社会自信心也是会被削弱的。
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经济波动会影响民生;而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人们的信心就会越大,社会的凝集力也会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