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是西方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就是一个矛盾体,左和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农业社会与工业文明、传统与现代后现代、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多种因素混杂,共存于中国当下。世界应该从矛盾体看中国,方见其真章。

中国共产党强调并且一直致力于改革,却处处见证保守、守旧的顽固。那些天天骂西方国家不好的,却是捧着苹果手机在骂,骂过后转身就去旅行社,美滋滋地订去美国或欧洲旅游的机票,够好玩的了。

西方的舆论批评说,中国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虽然高举贸易自由化这面大旗,可是实际上对外国企业对华投资设置了诸多的障碍。这就难怪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Michael Clauss)就在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前夕,要求中国作出改变。

看问题的角度确实相当的重要。同一事件,不同人的看法迥然不同,南辕北辙,即便同一人对同一事,昨天的看法与今天的相当差异,是常有的事。看待中国事务的角度同样很重要。我以为,以“矛盾体”角度来观察与分析中国,应该是个好视角。

柯慕贤认为,在华德国企业仍面临重重市场障碍、须成立合资公司,并把技术转移给中国合作伙伴等,这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与全球化相悖(见《联合早报》1月18日的报道《德驻华大使:反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应言行一致》)。

事实上,他们各自只择这个矛盾体的一端,无视另一极,或者说即便看到了,也视而不见。其实,生活在中国的人只要稍有理性,看到或体会到这个矛盾体并不难。也由于中国是个矛盾体,因此对改革派来说,就左右为难了。中国目前的左派当然与“愤青”形象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并非都是这样的人。在左派这个群体中,精英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

不过,从这个矛盾体来看,中国会回到文革、回到计划经济年代的担心是多余的,但中国完全走向西方道路也是毫无可能的。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其实是走上一条混合发展的道路。笔者相信,这个矛盾体将会长时间存在,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未来的形态到底如何,恐怕现在谁说都说不清楚。

略远一点说,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国门搞建设,但中国又常常放眼世界,胸怀全球,支援亚非拉国家的革命与经济建设。这是个矛盾体。自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方向似乎转个向,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想尽一切办法引进外资。但矛盾体没有变。强调开放的同时管控却或明或暗,随时可见。

最近的事就是,在当前西方社会反全球化呼声高涨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1月1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不点名批评美国新总统可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指出不能把世界乱象归咎于全球化,打贸易战的结果也只能是两败俱伤。

中国左派在社会中确实获得一些同情,因为他们不仅以弱势群体代言人的形象自居,而且的确揭示社会对公正、正义的渴望。而右派对于现实的“威权政治”“权力市场经济”则极力批评。这些都是改革者不得不面对的,因而造成左右为难。

作者是中国浙江大学

这明显地表明中国要扛起全球化大旗。其实,去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二十国(G20)峰会上,中国就已经提出全球治理的新主张。但是,中国国内却时不时出现对全球化的批评或担忧。虽然没有用西方的陷阱一词,且不少政策措施和举措有悖于全球化,实际上做法不少恐怕同全球化不一致。

中共召号大学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在制度上设置种种障碍和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使其目标大打折扣。够矛盾了吧。

中国就是一个矛盾体,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中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多元且可能矛盾的因素共存势必如此。正因为中国是个矛盾体,所以怀有自由主义理念或右派的人,对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管制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加强,忧心忡忡;而左派人士对中国当前众多大大小小的资本家、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等现象,则抱怨不止。

中国聚焦

近的说来,有中国官员撰文高调反对“司法独立”。他提出要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要敢于亮剑,决不能落入西方错误思想和司法独立的陷阱。但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依法治国,强调依宪治国,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而观众也频频在电视上观看到中国各级政府官员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示就职的画面。

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谁都知道,中国网络有严格的防火墙,但是,官方或有意或无意纵容网军翻墙攻击海外一些社交网站。一边批评西方国家,时时刻刻教育人民要防止落入到西方的“陷阱”,一边口袋里装着去西方国家的护照,毎年多少官员等着轮流去西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