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批发商对本地市场的了解,目前在我国销售的进口蔬菜,品质上大概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日本的蔬菜。由具有匠心精神的农民,细心种植生产,蔬菜自身的芳香、细腻的纤维,带来超级品质,价格也超贵,但还是有市场。第二等的蔬菜由澳大利亚、欧洲、台湾等进口,品质和价格都适中。其中,从澳洲进口的蔬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最具代表性的有西兰花、花椰菜、羽衣甘蓝、红萝卜及各种叶菜等。第三等的蔬菜来自马国、中国大陆、泰国、印尼、越南等地。这些地方的蔬菜,价廉物美,受到广大民众喜欢,成为日常的桌上菜。以上三者,凭着各自的品质,在市场上竞争、共存。本地生产的蔬菜,比起以上三类都还有一段距离。
在去年消费的蔬菜里,本地生产的只占3.9%,比起前年的4.3%不升反降,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品质上。要达到“30·30愿景”,业者应把重点放在品质的改良,不能只是一味追求量产,不能靠国家津贴,影响市场运作的原则。只注重产量,忽略品质,却不受国人青睐,最终还是一种浪费。
本地蔬菜不受国人青睐,销量提不起来,价格不具竞争力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品质不到位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新鲜度是蔬菜品质的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芳香、甜度,纤维细腻才是决定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
蔬菜的品质,受水土、气候和日常温差等的影响。以马来西亚为例,供出口的蔬菜以金马仑高原生产的为主,其他平原生产的蔬菜属于较次等的品种。印度尼西亚国土虽大,能生产供出口蔬菜的基地也只集中于泗水、万隆及棉兰。这些地方地处高原,气候凉爽,湿度刚好,阳光充足。反观我国,依靠科技培植的蔬菜是“工厂”的产物,具有先天性的局限。
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观点来说,为了应付进口蔬菜可能断供的困扰,目前应完善以冷冻蔬菜作为应急的保障措施。从生产到存储,加强对冷冻蔬菜的研究。有限的资源,应优先投放在改良本土生产蔬菜的品质上,再加强性价比,正面与进口蔬菜竞争,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