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的财政预算案推出了一些协助年轻人置业的新政策。先不论这些政策的成效最终如何,政府为年轻人打造更多机会,和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社会的努力,值得国人肯定。

请不要整天只想着政府能给我什么,应该给我们什么,反而应该多想想怎样回馈社会,怎样协助扶持国家的下一代。

年轻人一样要为将来作规划,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是高通货膨胀与高利率。2011年以前住组屋买公寓投资,一毛钱额外买家印花税都不必付,现在房价高涨,个人所得税率为17%;存款利率经过七八十年代的高峰后一路下滑,自2000年起大都在2%以下,我们都不敢想像退休时会怎样。

先以许读者文中的数字大概做个计算。文章里说,“出租组屋或私人公寓,租金最多4000元,扣除房子的维修和其他开销,年估税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现在的房地产租赁市场,一间私人公寓的资本回报率约3%至4%;一名退休人士投资用的公寓房贷,应该早已通过连年的租金收入还清。那就是说,他的手头上应拥有至少70万元至160万元的可变现资产。这还不包括他可能拥有的现金、公积金存款、股票债券和自住房产。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认为只要自己曾经付出过努力、自己省吃俭用,这些都是理应得到的。或许还有很多人也更努力、付出更多、贡献更大,只是运气不好,生不逢时。政府给予后者更多的援助,我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没有时代给予的机会,没有新加坡政府的良政善治,不要说有额外的房子收租,大家可能连一个住的房子都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许振群读者于3月6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的投函《个人房产数不该影响财政援助额》一文显得格外讽刺。

现在的年轻人,除了少数投资达人和金融才俊,能靠一己之力买多一套收租房的人有多少?30多40岁的年轻人,就算是事业稍有成绩、收入属于我国最高20%至25%的专业人士,可能连提升自己组屋的钱都不一定有。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要多买一套房子收租当成退休规划,对大部分新加坡人来说,不是简单的事。

我明白对“富裕”的理解人人不同,但是拥有以上可支配资产的“百万富翁”,申诉政府给他的100元至200元不够,应该给多一点补助。这种想法的不对劲之处,应该谁都看得出来。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