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不补习吗?虽然教育部明确表示并不是必要的,学校教师也支支吾吾不敢明确支持,但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内心都清楚,补习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不补习就是不行。
教育部的思路很明确,但是到了学校执行起来,就完全变了味。例如华文新教材很好地设计了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可是教师却宁愿丢在一边不用,退回到背开头、背结尾、背成语、背好词好句的套路上,因为这样做教师省事、学生拿高分,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而且更加讨厌华文,也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部、学校和家长的每个环节都用尽心力,不断加码,走在怕输的路上,孩子们就是所有后果的承受者。经济学上有个最优原则,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是,但最多就是最好吗?最用力就是最有效吗?显然不是。
其实,教育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来一直在大刀阔斧地拿出一系列减负措施。例如取消CA统一测验,取消SA1年中考试,小一和小二连SA2年终考试也取消了。但是对很多学校而言,那就变成把综合考卷拆成不同部分的零散考试。由于各科目都如此,小考太多,又不能都挤在同一时间一起考,因此开学没几周,就每周都有考试了。这个考试不算分,那个考试算分;算分之后,这个占10%,那个占20%;教师不胜其烦,家长更加混乱,学生倍感压力。
读了12月15日《联合早报·交流站》刊登的姚其骝读者投函《为青少年减压刻不容缓》,作为退休华文教师,我深有感触。
学校的每位教师在每个学段都赶教学进度,别说新晋教师,就是资深教师,哪个不是连滚带爬的?很多重要的教学点其实应该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才能顺利延展到下一个教学点,可是因为赶进度,只能水过地皮湿,点到为止。一直在赶进度的学校教育,给孩子的教学内容留下了很多空洞;没有补习,孩子自己很难填补这些空洞,这着实不能责怪学生。
非常典型的情况是,学生早上7时到7时30分就到学校,直到下午1时30分放学,中间按年级轮流休息半个小时,疫情期间甚至只休息15分钟。一般上,一个星期有一两个下午会有课外活动,2时到5时。其他日子家长会安排补习,有的科目一周要补两次。孩子通常还要学一些音乐或其他的特别才艺,时间基本上安排得满满,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
减压的前提应该是减负。这是个问题,而且由来已久。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有解决的必要,而且从教育部到学校到家长,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但不得不说,办法不多,效果也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