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作为“促进者”陪伴孩子成长。我们要学习如何安静地倾听孩子的创伤经历,不急于提供指导,不设法解决问题。让孩子充分地探索创伤事件带给他们的痛苦。
我们还应该掌握一些关于创伤的专业语言的使用,以及了解一些应对创伤的心理教育知识。安全型的我们才能为孩子打造安全的空间,为孩子建立安全感。
其次,我们用客观的视角看待创伤。创伤既有破坏性,也蕴含新的可能性。创伤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情感、思想、人际关系、行为等。这些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两者并存于每个经历创伤的孩子身上。
首先,我们要成为安全型的父母。在行动前请每一位父母先为自己戴上心理的氧气面罩。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思维模式,能辨别及掌控自我情绪的走向,做到心理安全与情绪安全。
创伤后成长并不一定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或者减少其痛苦感,它可能是带给孩子一种更加立体、更加充盈、更加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其三,协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心理建设的目的是克服内心障碍,逐渐走向成熟。在创伤面前鼓励孩子不要否定自己消极的情绪,消极情绪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它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消极的体验仅仅让我们避害,而积极的体验才能让我们趋利。
我们在成长中受伤,也在伤痛中成长。当我们的孩子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我们不但要处理创伤,更要促进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我们该如何带着孩子一起穿过伤痛的泥沼,回到安全的地带呢?
创伤后成长的道路虽然曲折不易,但大多数有创伤性经历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从创伤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例如,与亲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对周围的人更加友好;内心变得更加坚强,相信自己在未来遇到困难时会有能力去处理等。
这段旅程也许会很耗时间,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已经挪不动脚步了,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坚持下去。当我们越是接近泥沼的边缘,就越能清楚地看到泥沼另一边翠绿的树林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离安全地带更近了。
允许孩子感到悲伤或哭泣,也要允许孩子选择掉头回到创伤的世界,这些都是对创伤的常见反应。
创伤后的成长就是用积极的心态来替代、转移、升华消极的心态。我们改变不了创伤,但我们能改变创伤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对成长保持开放的态度,给孩子充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孩子感到我们推着他们去成长。我们始终保持耐心,等待就绪。
创伤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令人意外又无能为力。自然灾害、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一些灾难性事件或情景突然降临时,我们都会感到害怕、悲伤与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