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非常专业、有创意、能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排版特别不足。大部分作家认为文学作品是不需要包装的,要朴实无华。文学作品本身可能不需要,但一旦进入出版程序,图书本身就是商品,任何商品都需要包装和适当的展示平台。

新加坡华文出版业总体上看不太景气,虽然出版社林立,但出版能力比较强的只有几家。我第一次出版图书,完全没有经验,偶遇一家以出版杂志为主的出版社,原以为身为出版人和编辑的两名作家前辈,有三四十年的出版经验,于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后来却发现我是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

这个曲折的出版过程,暴露出本地华文出版业的一些问题。本地非常缺乏专业的编辑,编辑的责任义务划分不清楚,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太低下,一些本地作者甚至认为根本不需要编辑,找个排版员和印刷商就可以出版图书。许多人不了解,一部作品如果没有读者意识,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市场,很难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大量市场调查工作,去中国向当地资深编辑求教,学习校对和设计排版,自己设计封面、写封面题字、画插图的细腻部分等。我得到许多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出版了一本还算满意的书。这得归功出版社让我拥有这个机会。

整个亚洲地区,图书做得最精美耐读的要数日本,其次是台湾。新加坡经济处于亚洲先锋地位,但文化产业中的出版业很薄弱。华人人口虽占多数,但华文出版业显得力不从心,除了因为多媒体和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和本地出版业的观念陈旧、过于保守也不无关系。

经过一年半对出版图书的了解、学习和实践,我成长了,也结识了不少文学圈的新朋友,许多助力的、支持的、中肯建议的、为我提供了巨人肩膀的作家前辈和编辑们,成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源泉。

只要心中存有梦想,在努力前行的路上,就一定会遇到同道的人。

一颗宝石,如果放到巴刹去卖,也许只能卖两块钱,因为其他菜只卖一块钱;如果放在超市,也许能卖10块钱,若放到金店,至少是几百块钱的基本价位。摆在珠宝店的聚光灯下,价位就算上千也不显山露水,倘若遇到识宝的人,几百万也是有可能的。任何事物,如何寻找、如何定位、如何呈现其价值,才是至关重要的。内容重要,形式也重要,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形式就是内容。形式不入流,则内容连展示的机会也不会有。

当然,观念和认知的转变需要时间,第一个挑战世俗的人,如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气和胆识。我国华文图书要想树立起信心,打入国际市场,需要一大群吃螃蟹的人共同努力和奋斗。

最后,本地图书出版业极缺专业校对。校对不只是挑几个错字,还包括句子或上下句之间,有些段落的去留,甚至页面排版等诸多方面。一本图书的出版,需要各类专业人士反复层层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