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到今天还念念不忘旧世纪的老北大,虽然那时的北大远没有今天的雄厚财力,但因为有蔡元培和胡适这样的倡导和力行“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办学理念的校长,所以即使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也出现了北大、西南联大的辉煌。

可是,林的道歉信非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引发了舆论的更大不满。如果说他读错字人们多少还会原谅,这封态度诚恳的道歉信则被舆论指责为避重就轻,把责任诿过于文革,特别是上面引用的最后两句,被舆论认为暴露出林建华的眼界、见识和思想低下,根本不足以做一个大学校长,何况是像北大这样的高校,并且还有向当局表忠之嫌。

大学的行政化和党化

我的意思不是说理工科背景的人,就不能治理好一所学校,或者他们的思想就一定保守,然而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广义上的文科出身的校长比起理工科出身的校长,由于所受专业训练不同,所形成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在治理一所学校时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对当局来说,显然认为前者在学校的管理上,对自由的容忍度更大一些,而后者则更强调严谨和规则。这也就是当局愿意任命有理工科背景的人担任学校领导的原因所在。

客观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校长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如果一个大学校长想有所作为的话,除了要面对中国当局的思想束缚外,还因为大学校长自身也是由党来任命的,“党管校长”是当局控制大学的铁律。既如此,在对大学校长的筛选中,就会把“异端”的苗头掐灭,而任命那些和党的理念一致,听命于党的人做大学校长。

(作者是中国自由撰稿人)

我力图不从批评者的立场来看待林建华的致辞和道歉风波。综合各方信息看,林应该是个亲和的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校官僚。或许对林来说,他也想努力把北大搞好。但林充其量是个技术官僚,可能在管理一所高校上会有些办法,然将北大这样的顶尖大学交到林手上,是不可能真正把它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这里既有林自身的局限性,也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和高校的小环境所共同塑造的结果。

在行政化和党化的双重管制下,教授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自主意识,统统被消灭干净,即使像北大这样残存于历史的独立和自由,也被压迫得奄奄一息。所以,今日中国之大学,也就不知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为何物,有的只是官僚化、意识形态化,大学即官场。

虽然也有林的朋友为其喊冤,说“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不是舆论理解的这样,而是有所特指的,但这两句话出现在道歉信中,人们只能做此理解。就此而言,林挨骂也不冤枉。故要求林辞去北大校长的呼吁也就更有理由了。

道歉信最后表示:“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文革不单使林这一代人没有接受基本的人文和伦理教育,其对立和斗争的观念和思维,也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自由、民主和人权等现代价值。尽管他们当中一些人后来留学西方,接受了系统的现代学科的训练,其中有少数人在价值观上幡然悔悟,脱胎换骨,但多数人还是受制于毛时代的斗争哲学,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然而,现在正是这一批人掌握了中国的权力,从国家政权到各行业权力,即所谓红卫兵治国。对大学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产生的效果尤为不好。因为大学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校长,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塑造着这个大学的精神风貌。

北大林建华校长在校庆大会上读错字引发的这场舆论风波,还与前期北大在处理前教员沈阳性侵一事有直接关联。这两起事件都无情凸显了中国大学的深层次体制积弊。

中国社交媒体最近围绕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校庆致辞中读错字,以及随后的道歉而出现的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反映了社会对中国当局长期以来压制大学自由和党化现象积蓄已久的不满,这种不满集中表现为中国的大学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校长。

林在道歉信中,花了很大篇幅谈他文革的教育,表示文革教育深深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正如一些评论指出的,林的道歉信再次反证了文革对中国社会的摧残,像林这样的高官和精英,也深受其害。

但即便这样,党也担心如果疏忽选出一个相对开明的校长,可能会给大学带来某种不利党控制的因素。因此,人们会看到,中国的大学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大学校长,不是由教育家或真正懂教育的人担任,甚至不是由文、法、经等社会科学出身的人担任,而大都由理工科背景的人担任,哪怕是在传统上以文科见长的学校。特别对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顶级大学而言,改革以来,除个别特殊时期外,都是由有院士身份的教授出任。像林建华,专业是化学,以保证对它们的治理不出现乱子。

在行政化和党化的双重管制下,教授的独立思想,学生的自主意识,统统被消灭干净,即使像北大这样残存于历史的独立和自由,也被压迫得奄奄一息。所以,今日中国之大学,也就不知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为何物,有的只是官僚化、意识形态化,大学即官场。

可是,旧时大学的此种精神和风骨早已在中国大学里荡然无存,而今充斥大学的是行政化和党化。大学被纳入国家的行政序列管理,党在大学也无处不在。如果说大学行政化导致教授边缘化,权力和学阀官僚主导学校的运行,则大学党化导致了大学政治挂帅,教学和研究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利益。

持平而论,林建华的道歉应该是诚恳的。在中国,读错字的校长和高官并非孤例。此前,清华大学的顾秉林和人民大学的纪宝成,都曾在公开场合读不出字或者将意思搞反,上述三人被舆论戏称中关村三大“白字”校长。然而,除了林建华外,这些读错字的校长和官员,没有一个出来道歉。仅从这一角度看,林能够很快道歉,也算不容易。

5月4日,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作为中国最顶级的高校,同时具有自由、民主和爱国的传统,北大的逢十校庆向来受到官方重视。此前一天,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即视察了北大。在4日的校庆大会致辞中,校长林建华将“鸿鹄之志”的“鹄(hu)”念成了“鹄(hao)”,此事随即在社交媒体引为笑谈。

多数人认为,林作为北大校长,读错字是不应该的,因为“鹄”并非生僻字,初中语文课文就出现这个字。批评者说,此事至少反映林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没有在致辞前预先对讲稿过目,因此是对现场参加校庆大会的同学老师和嘉宾的不尊重。但后来林说,讲稿是他亲自所写,非秘书代笔。尽管如此,也有少数人,呼吁林辞职。

在汹涌的民意压力下,林翌日写了道歉信,承认自己文字功底不好,读错了字,让同学和朋友失望。林也解释了为什么文字功底不好,是因为在求知欲最旺盛的小学阶段,正碰上文革,没有课本,接受的基础教育零碎,并向同学们坦承:“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

尽管林建华辞职的可能性很少或者不会有,但为北大百年声誉,也为他自身名誉着想,他理应主动辞去校长一职。林或许很勤勉,想做个好校长,但其素质、能力和思想,的确不适合再担任北大校长。相反,他如果主动辞职,还能为中国政坛开一先例,吹一缕清风,历史会记住他的这一举动。所以我主张他辞职。当然,要革除中国大学的反自由的思想和制度积弊,在可见之未来,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