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不过,人力部上星期三(1月31日)发布的《2023年劳动力报告》数据,让人弄明白,这阵子的疼痛感来自何方。

另一方面,近年中国企业出海,以新加坡为首站的趋势也被人们所熟知。但来自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前年的8.5%缩减至去年的2.9%,业务总开支的占比,从37%减至16.6%,预计经济增值占比从35.1%减至14.4%。这不能单纯从中国货币疲软来解释,因为货币也趋软的日本,相关数据有所提高。只能说波动不能只看一年,所以明年的相关数据或许更有指引性。

根据经发局1月30日发布年度投资数据,新加坡去年吸引1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业务总开支为每年89亿元,所有投资承诺一旦兑现,将在未来五年创造约2万多个工作岗位,每年带来267亿元的经济增值。

当然,这阵子最牵动人心的是“裁员”两字,几乎每周都出现大企业全球裁员的消息。根据人力部数据,去年最后一季的就业人口增幅,创2021年底以来最低,显示劳动市场疲软。2023年全年裁员人数总和突破1万4000大关,比2022年人数增超过一倍。

化工业去年最吸金 加强我国产业链韧性

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利率环境暂不变的情况下,前往其他货币较软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疼痛感”可转化为“愉悦感”,也将继续为旅游业带来需求和一定支撑。从企业角度来看,出口型产业仍然承压,但若直接进军海外,成本相对较低。

首先,受通胀数据指引的是货币政策。根据官方预测,由于消费税和碳税上调等原因,1月至3月的核心通胀率上升,但随着进口成本下降和国内成本增速放缓,全年核心通胀率料将降至平均2.5%至3.5%。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介于1%至3%,料高于去年的1.2%的增长。

经济师:通胀依旧偏高 现有货币政策料维持

面对接下来会先升后降的核心通胀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1月29日发布今年首份货币政策声明时,如预料般地选择按兵不动。

新加坡企业发展局1月25日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显示,当局去年扶持的1万8000家本地企业中,有3000家展开转型项目,包括进军新市场,有望增加164亿元的公司总年营收,创造2万1500份熟练技能工作。2022年,当局协助企业落实的项目为经济带来178亿元附加值,并创造2万3800份熟练技能工作。由于当局一改往年惯例,不再以经济附加值为指标,所以2023年和2022年的金额数据不能直接做对比,但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仍有可比性。

本地全职居民雇员实际收入中位数去年同比下降2.2%。相较之下,尽管2022年的通胀率更高,实际收入增长却实现0.4%的正增长。就算是疫情前后的三年,实际收入也分别在2019年达到3.3%、2020年1.4%和2021年1.6%的增长。

过去10天,随着新加坡公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和指标,为我们描绘出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图景,帮助我们将观感体验与官方数据进行对比。

这样的差别,企业也感觉到了。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1月5日发布的全国商业调查显示,1056家参与调查的大小企业面对的最大挑战仍是业务成本上涨,但这么认为的企业已从一年前的66%下滑至58%。企业自认造成成本上涨的因素最主要仍是人力,但这么认为的企业已从一年前的79%下滑至75%,正好印证实际薪资水平已疲软的趋势。

这反映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前者一般需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出口竞争力;后者一般需较紧缩的货币政策,譬如让新元升值步伐加速以抑制通胀,避免人们的“疼痛感”加重。经济师普遍认为,经济前景逐渐明朗,通胀依旧偏高,金管局今年大部分时候将维持现有的政策立场,即不放松也不紧缩。

不知从何时起,“东西越来越贵”已成为新加坡社交场合上的必聊话题。譬如,有些人无法相信,今年一些新春肉干的价格已突破每公斤100元;有些人觉得就算在消费较低端的咖啡店或熟食中心吃顿饭,要花掉近10元无法理喻。更有一些家庭在几年后迎来第二个孩子时惊讶地发现,奶粉和纸尿布的价格翻了一番。

若单看通货膨胀率,新加坡2023年全年的整体通胀已减缓,从2022年的6.1%下滑至4.8%;不包括私人交通和住宿费用的核心通胀率,则从2022年的4.1%微增至4.2%。

不过,劳动力是否拥有足够技能来满足这些需求,即技能和就业机会之间是否有错配值得关注,这还需要我们强化劳动力的灵活性和纯熟性。

最后,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感官上的物价上涨伴随着全球裁员潮、国际贸易紧张、地缘政治不稳定和全球供应链断开等挑战,都会导致公众对前景的担忧。唯有巧妙地平衡内外挑战,加强韧性和潜力,确保增长步伐始终领先于通胀,才能越过“东西越来越贵”的现实感受,将公众的焦点转移到更具前瞻性和重要性的议题。

数据中也有跟观感很不一样的地方。譬如,去年下半年,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蚬壳公司(Shell)考虑脱售它在新加坡的炼油和石化厂,并对毛广岛和裕廊岛的能源和化学园区资产进行战略检讨搞的沸沸扬扬,但在11个吸引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域当中,面临较大脱碳压力的化工业去年反倒最吸金,占整体35.6%,取代前年电子业的地位。

经济发展局公布的年度投资数据,则凸显新加坡吸引外资和国内投资的能力,以及推动经济多元化方面的发展,也可直接影响就业市场。

这能加强新加坡化工产业链的韧性,或许也显示国际化工业对新加坡有序脱碳的信心。在亚洲区域,新加坡无疑是减排措施走得最快、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产业链若拥有关键规模,推动能源和化工业向低碳转型时,应该有更大的议价力。

尽管固定资产投资较2022年减少逾四成,但与之前的趋势保持一致,而业务总开支和经济增值连续两年上扬,预计将创造的工作岗位则高于2022年。在越来越多国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带来竞争压力的当儿,这样的成绩仍算不俗。

所以新加坡接下来的经济增长领域备受关注。今年,经发局将重点关注数码和人工智能 、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医疗保健以及宇航业等四个增长领域的投资机会。企发局扶持本地企业则将专注三点,包括加大力度帮助企业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并提高成本竞争力;鼓励大企业与本地企业在供应链上合作,相互支持转型;扩大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推动行业发展和增长。

也就是说,收入增长被通胀率反噬的情况,导致购买力下降,才是人们感受到更大经济压力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