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产业(PropNex)资深分区总监陈永吉有17年的房地产中介经验,他在受访时说,他观察到越来越多20多至30多岁的年轻人,一旦计算好财务状况、确定能负担私宅后,首选是购买私宅。

陈永吉说:“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过去几年私宅的价格增幅远大于组屋,而买卖组屋面对更多的限制。”

合登集团高级数据分析总监李思德受访时也说,一些年轻人因为跟随父母居住在私宅,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方式,也有部分年轻人视拥有私宅为累积财富的一种途径。

本地新私宅的新加坡籍买家日趋年轻化,买家年龄中位数从2015年的45岁,下降至去年的39岁。当中,26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买家比率,更是2015年的近四倍。

ERA的研究涵盖3万7000个本地新私宅的新加坡籍买家数据,发现买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但36岁至45岁年龄层仍是新私宅最大的本地买家群体,占交易的37%。

李思德说:“年轻买家或首购族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来源之一,由于ABSD的实施,多次置业者和外国买家减少,年轻买家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稳定性。”

去年4月,政府将本地公民购买第二套和第三套房地产的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从17%和25%调高至20%和30%,因此一些父母把第二套房产挂在孩子名下。

2021年至2023年之间,由于整体私宅销售量下跌,年轻人在同一期间购买的新私宅单位数量从1818个减少至737个,下跌59.5%,不过仍是所有年龄层中跌幅最小的。36岁至45岁、46岁至55岁、以及56岁以上本地买家的跌幅更大,分别达69%、72.9%和71.8%,凸显年轻人购买新私宅的能力相对具韧性。

他认为,相较10多年前,如今有大量房地产相关资讯协助年轻人做知情决定,让他们更了解不同住屋的区别和升值潜力,也促使大部分年轻人先制定进场和离场策略。

李思德说,年轻人的薪金过去几年都有增长,获得贷款不是问题,付首期或是最大障碍。因此,一些父母会在首期方面给予帮助,他们视此为财富转移。

过去几年薪金上升有助于年轻人实现拥有私宅的愿望。报告引述人力部的数据指,25岁至34岁的全职雇员,2016年至2022年的薪金增长介于15.8%至16.9%,年龄介于35岁至54岁的全职雇员同时期的薪金增长19.8%至53.8%,将来的薪金增长潜能可能给了年轻人更大的信心投资私宅。

ERA的报告指,那些家庭总月入超过1万4000元的年轻人已经超过申请新组屋的收入上限,比起购买转售组屋,这些年轻人会倾向购买执行共管公寓(EC)或是私宅。

以一对月入1万5000元的夫妻来看,在考虑55%的总偿债率(TDSR)和所有贷款评估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可负担一个价值230万元的新私宅单位。不过这意味他们须支付57万5000元的首期,除去可动用的公积金款项,再纳入买家印花税,至少需要拿出近20万元现金,这对年轻人来说或许是难处。

延伸阅读

陈永吉说:“我的客户当中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不过,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子女提早累积财富,而非避缴ABSD。大家在某阶段都会受降温措施影响,不太可能出现投机机会。”

不过ERA产业研究和市场情报主管王善葶说:“虽然我们已经确定有更多人在更年轻时进入房地产市场,但这个趋势能否长期持续有待观察。”

ERA产业提供给《联合早报》的报告数据显示,年龄在26岁至35岁的年轻人占新私宅本地买家的比率,从2015年的9%,大幅跃升至去年的35%。

视为财富转移 父母助子女付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