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把深圳当成创业的起点。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创业者。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的商事主体近314万户,每月新增4万多家创业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创业密度均为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透过深圳罗湖渔民村文化长廊的景观口,吴伯指着不远处的香港说:“以前大陆人羡慕那边的生活,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了。”

企业家:深圳再次迎来重大机遇

“那时候香港亲戚来大陆探亲,多是他们帮助大陆人”,吴伯在香港有好几房亲戚,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

在黄云看来,深圳包容并蓄,是个充满机会与希望的年轻城市,相对而言更为公平与公正。“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敢于拼搏,愿意脚踏实地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创业者:深圳是相对公平城市

从改革开放初期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如今“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城市口号,深圳的活力与包容吸引了无数奋斗者。目前,深圳的实际管理人口逾2000万,其中有1500万是外来人口。

1981年,渔民村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000新元),成为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1992年,这里成立大陆首批村办股份制公司,每个村民都能得到分红。2001年,渔民村开启城中村改造,曾经脏乱差的村子,后来改造成花园式社区。

朱鼎健是一名港商,家族两代人投资大陆,多年来一直在综合休闲旅游产业深耕。他说,父亲与他两代人扎根深圳40年,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能量。

今年44岁的黄云便是深圳创业大军中的一员。20年前,他带着一股闯劲从广东五华来到深圳发展,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在这里逐渐稳定下来,结婚、生子、发展事业。对行业有足够积累后,黄云五年前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在努力经营下,企业持续积累与成长,如今已走上发展正轨。

他说,近些年来,深港两地生活差距越来越小,从人均居住面积、收入水平、养老制度等方面来看,像他这样的退休老人,现在更愿意留在大陆。

一代人之间 村民变房东

现在单靠收租金,渔民村每户居民的平均年收入就在60万元以上。吴伯说,旧村改造后,村民股份制公司成立了物业管理子公司,将村内房屋统一管理出租,再将租金返还给村民,省却村民手续上的许多麻烦。如今的他,每天就是和老伴含饴弄孙,看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

作为改革试验场,早期深圳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步,逐渐走上发展快车道;历经几次转型,如今转向高端制造,越来越多创新型企业在此扎根成长。

“来了就是深圳人”——无数个像黄云这样的深圳人,共同成就了今天的深圳。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深圳又迎来重大机遇,同时肩负上新的使命。”朱鼎健称,自己作为企业家,未来也会以更大担当,创造新时代的梦想。

吴伯是渔民村的村民,自小在深圳长大,见证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崛起。在他孩提时代,深圳还是人烟稀少的小镇,不少人想着偷渡去香港。彼时的他完全想象不到,身处之地几十年后会跻身中国一线城市。

朱鼎健称,目前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世界对中国下一步开放也在观望。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中央政府给予深圳更多先行先试的机会,再次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深圳将成为达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落点。

将自己定位粤港澳“超级联系人”的朱鼎健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不仅是深圳的重大机遇,也是香港乃至大湾区的机遇。近几年,他明显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间交通设施“硬联通”的加快。近日出炉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中,再次强调在科创、金融、航运、医疗、教育等领域继续开放创新,令外界对未来大湾区之间,特别是深港之间的“软联通”有了更多期待。

把吴伯称作“村民”,其实是外界沿续过去的习惯性称谓。1992年,深圳宣布特区内实现城市化,曾经的农业户籍人口已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像吴伯这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上富裕之路的原住村民,在深圳不算少见。不过,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更多人是带着理想与抱负来到深圳。

“深圳40年来开创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最大优势就是‘开放’”,参与昨天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的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深圳将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渔民村,是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缩影。凭借独有的地理优势,这里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动手干”,组建运输船与运输车队,开展对港小额贸易。

对于初创企业和自主创业人员,深圳有一定的资金、税费、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助推了城市的创新创业环境。黄云称,从城市发展潜力来看,深圳的未来只会越来越好,下一步他希望在稳定经营的前提下继续做强企业,目标是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推向资本市场,“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