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正在招募更多病患,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检验法,最快三年后大规模试用。

精神疾病发病期早 年轻患者须长期服药

新检验法对症下药 避免因持续“试药”而延误治疗

李志强副教授说,精神疾病之所以较常在年轻时期发病,尤其严重的精神疾病,一个原因是人在生下后大脑继续发育,吸烟喝酒等损伤脑部行为或是环境因素,都会诱发致病。(受访者提供)

李志强也提到,延误服用氯氮平,疗效也会减弱。但是许多医生和患者往往在试用多达六款药物没有疗效后,才改用氯氮平,试药过程中耽误了五至10年时间。

我国心理卫生学院正开发一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药物检验法,通过血液的基因检测,更快更准确地识别病患对一些药物产生的抗性,帮助医生更早为病患找到合适药物,对症下药。

这些疗法,很多是在上个世纪偶然发现的,尤其是针对精神分裂症。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种原本用作麻醉剂的药物,因为麻醉效果欠佳,但具有让躁动的人平复情绪的镇静效果,成为缓解精神分裂症的第一种药物。

“毕竟精神病症的发病期早,好多都在15岁至25岁之间,患者后半生都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许多人不了解的是,精神疾病之所以更容易在年轻时发病,尤其是严重的精神疾病,一个原因是人在生下后大脑继续发育;吸烟喝酒等损伤脑部行为或是环境因素,都会诱发致病。”

心理卫生学院错乱症治疗科高级专科顾问李志强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新开发的抗药物检验法就能充当治疗指南,计算病患对精神病药物的抗性概率是否比一般病患高出1.5倍;这就能为精神病科医生提供重要参考,以便更精准地设计出治疗方案。

李志强解释说,精神病学与心脏病学和癌症等疾病非常不同,无法确认明确的细胞或分子等病理基础,而是以行为或个人的内在体验而呈现的反应为诊断标准,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心理卫生学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约有20多种,主要作用是镇静,即舒缓精神受刺激的行为、减少激动程度,而无法从源头根治。

国际近年来致力于寻找精神病的生物机制,原因有二。首先,要理解疾病机制,诊断才能更有针对性。其次,开发针对病理生物学源头的药物,制定预防发病策略,使治疗更有效。

李志强说,越能全面了解精神病的基因原理,就越能及早掌握治疗方法。

据2016年新加坡心理健康调查,新加坡每116人就有一人患上精神分裂症,这个比例在本地的精神疾病中,排在抑郁症(每100人有16名)和焦虑症之后。

“我们开发的检验法,就能直接找出病患对药物的抗性概率,缩短‘试药’过程。重要的是,医学界发现越迟开始服用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所需的剂量就会更重,服药的时间也会更久。”

李志强说,心理卫生学院负责贡献其中五成的亚洲数据集。其他数据则由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英国提供。

延伸阅读

2019年,联盟发表了第一份亚洲精神分裂症数据集,意义重大。亚洲人种与欧美人种在精神分裂症的表达信号不一样。一些欧美人种大量且重要的信号,在亚洲人种中并未出现。

近10年来,由于基因研究技术大有进展,精神病基因研究开始受重视。国际后来成立精神病基因组学联盟,结合各国收集到的几万个精神病基因数据,以精神分裂症为首要研究对象。

虽然半世纪前医学界确定精神病学与大脑关系密切,但苦于大脑无法进行组织活检,只能通过行为、情绪表达和认知测试,评估大脑的功能。

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先尝试至少两款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半年后如疗效欠佳,再改服较不常用的药物“氯氮平”(Clozapine),以治疗幻听、幻视、幻想、盛怒难抑、敏感多疑等精神病症状,也能预防精神病复发。

李志强说,约有三四成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常用药物后不见效,须改服“氯氮平”。然而氯氮平的副作用较特殊,服药初期每周需抽血确保白血球数量足够,之后则是每月验血,不少患者因为嫌过程麻烦折腾而不愿服用,宁可不断尝试各种药物,再从中找到自己的病况最见效的良药。

去年,亚洲收集了来自新加坡、印度、越南和台湾等5万5000多个遗传基因样本,是最全面的亚洲遗传分析之一,包括小变异到罕见变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