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盟方面来说,觉得印度的发展理念有点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有的方面是逆流而动,其实给予欧盟的市场准入政策,在某些领域还出现倒退。而印度政府的官僚主义,办事拖拉,政策朝令夕改,不确定风险很大。如芬兰的诺基亚手机就在印度遭到先是欢迎、后被封杀的红黑两重天的命运。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值得关注的是,每年印度在排灯节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比率超过了五成;而今年,印度总理莫迪要求印度民众在排灯节期间,购买本国制造的商品。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从此诞生。

印度舍近求远,怕与中国贸易自由化,而转向与欧盟合作,其实是好听好看,却不好“做”。

在受到北方边境遭受重创、最大盟友国俄罗斯又对“选边站”表现出拒绝的影响,印度近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到对印太地区影响力更大的美国身上。

印度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想成为亚洲第一大国。随着中印关系降温,近日,印度再一次掀起“抵制中国商品”的浪潮。

RCEP的自由贸易区覆盖全球人口约三分之一,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约30%,是全球最大自贸协定。除了亚细安10国,协定成员国还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印度不加入RCEP,其实是在讨美国的欢心,想从美国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以应付竞争对手中国。

再次,纵观八年来原先16个国家关于RCEP的一轮轮谈判,印度总是扮演拖后腿的角色。本来都谈到最后了,印度突然不参加了,但是在日本的支持下,印度获得豁免权。按规定,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申请加入,印度却可以在任何时间加入。

印度这一系列的清场行动,是为与欧盟商谈自贸区铺路,把中国清出印度市场,让“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被驱逐后的空间,然后在与欧盟的自贸区合作中获得自主地位。印度方面称这是一个阵痛,但要想完全取代中国制造在印度本土市场的地位,谈何容易?

今年7月15日,中断了七年之久的欧盟和印度自贸区谈判重新敲起了锣鼓,欧盟和印度召开视频会议。当天,双方领导人都说了好话,表面上呈一团和气的氛围。但是,一团和气的背后是各怀心思。

一段印度人集体砸中国电视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印度媒体大肆渲染;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公布了一份涉及500多种产品的抵制中国产品清单;印度情报机构要阻止52个与中国相关的应用程序,比如要求在印度非常火爆的抖音海外版Tik Tok下架;印度奥林匹克协会甚至考虑要抵制中国赞助商和中国品牌;印度计划对中国约300种产品提高进口关税。

印度为了与中国在亚洲争第一,拒绝加入在家门口的RCEP,其实不符自己的利益。总有一天,印度还会往RCEP怀抱里钻,毕竟贸易多边主义已是全球经济的主旋律,与近邻中国的合作也是回避不了的,何必刻意舍近求远?

其次,通过与欧盟建立自贸区,彻底消除中国制造在印度市场的影响,利用欧盟开拓印度本土市场,建立把中国制造排斥在外的国内市场循环。

日本留这一手,主要是想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在RCEP谈判临门一脚,印度正式宣布不加入其中,是受日本的纵容。有了豁免权,RCEP就成了印度的手中玩物,不高兴就不加入,兴趣来了就加入。

最近一段时间里,印度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美印“2+2”部长级对话会,印度国内部分高官甚至提议,莫迪政府就应该下决心完全站到美国一边,才能维护印度在南亚以及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同时,印度最近又开始宣布对美的军购项目,声称将会引进从F/A-18舰载机、F-21先进中型战机到攻击、舰载直升机的大批美制武器装备。

首先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本来,印度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走钢丝,两边讨好,两边得利。可是近几年来,印度已逐渐一边倒,甘愿充当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马前卒,加入美国遏制中国的大合唱,左右逢源。

印度对欧盟的合作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买印度制造的产品,但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价格上,印度制造都不是中国制造的对手,精于算计的欧盟不可能大规模舍弃中国制造,而去买印度制造的产品。

可是此时,印度却漠视家门口的自贸区,正与欧盟商谈自贸区,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