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亚细安现代华文文学作品选》,全套分为八卷: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缅甸和新加坡各一卷。文选总编辑陈荣照教授在《总序:文质并茂循名定位》中指出,亚细安华文新文学的发展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中一点是与华文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华文教育发展,各国都走过一段曲折崎岖的道路。这些不利的因素虽然对华文文学的发展形成很大的障碍,却仍然有许多热爱民族文化的作者坚守岗位。
从该套文库所选50位作家的名字看来,绝大部分是中港台作家,只有一小部分是中港台以外的作家,例如高行健、刘再复、严歌苓等,即使他们现在的国籍有所不同,也还是从中国“走出去”的作家。东南亚华文作家中,只有马来西亚的黎紫书一人入选文库。其实,如果从编委会的成员组成来看,这样的编选结果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远的不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古远清所编选的《2005年世界华语文学作品精选》和《2006年世界华语文学作品精选》;2009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熊国华选编的《海外华文文学读本·诗歌卷》、袁勇麟选编的《海外华文文学读本·散文卷》和吴奕锜选编的《海外华文文学读本·短篇小说卷》,都有收录东南亚作家的作品。
今年9月3日刊登在《联合早报·缤纷》的一篇由香港作家彦火(潘耀明)所写的文章《敬惜字纸——敬悼陈孟哲先生》,提及2008年新加坡青年书局与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编选一套50卷“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由于文库中没有新加坡作家作品入选,“触怒新加坡一些文艺界朋友,连篇累牍对这套书及主编予以口诛笔伐。”
1988年和2003年,在王润华教授担任会长期间,新加坡作家协会曾分别与新加坡歌德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联办了两次东南亚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以这个区域的文学生态为研讨主题,广邀海外学者参与,由是产生了两本质量可观的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集。
对于新加坡作家落选于文库事件,希尼尔的回应最为正面:“我们应该更努力。即便我们没有入选,我也觉得不要太过执着,或妄自菲薄。”这段往事,也让我回想起鹭江出版社在1999年出版由汕头大学教授陈贤茂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史》。这套四卷的文学史中,没有列入马来西亚留台青年作家陈大为和钟怡雯伉俪的作品论述,却激发了两人后来联手编选多部马华文学选集和评论大系的连绵动力。
东南亚华文文学作者群相濡以沫的历史,由来已久。1988年,时任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发起组织“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获得亚细安国家的作家大力支持。第一届文艺营在新加坡举行,过后每两年举办一届;从第三届起,由主办国相继编印《亚细安华文文艺营文集》;从第五届起,设立亚细安华文文学奖,一国一名,由各国代表各自推荐。
与东南亚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新马华文文学发展之路相对平顺。读过1965年开始的印尼排华事件,黄东平等印华作家在形格势禁下仍偷偷摸摸地犯险写作出版的经历之后,每当手中捧着《印华诗刊》《越南华文文学》《泰华文学》和《湄南河诗刊》等单薄的东南亚华文期刊时,我都会为在贫瘠土壤上披荆斩棘开花结果的东南亚华文作家,前赴后继地继承母族文化的心志所感动;一本本文学期刊的出版,一本本文学单行本的面世,一本本文学选集的登场,它们容或不是光芒四射的经典,却都是历经艰苦卓绝之路后的真诚朴实之作。
(作者是本地业余写作人,任职于新加坡全国商联总会)
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我始终秉持“四不原则”:不会向报刊主编探询所投稿件会否被刊用或质询为何没被刊用,也不会向文学选集的编者探询自己的创作会否被选录或质询为何没被选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审美问题,就如希尼尔在接受陈宇昕采访时所说的:“即便今天我们要再提出一个名单,谁来鉴定?谁来决定?不同团体、遴选人,提出的名单肯定不一样,这是见仁见智的议题。”
2015年,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庄钟庆和郑楚主编、苏永延和王丹红执行主编的《东南亚反法西斯华文文学书卷》,一套三卷(两卷作品编和一卷解读编)煌煌问世。从2017年至2020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与泰国作家曾心联袂主编的六卷《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学精选》:微型小说、闪小说、诗歌、小诗、文化散文和生态散文精选集陆续登场,它们在收录作品之外尚有赏析文字解读。
上述用心编印的选集和读本的出版,不只印证了中国学者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重视,也说明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大陆是有市场的。作为对世界华文文学的一份回报,2002年在马尼拉正式成立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成立前期就倾注了新华作家黄孟文博士的诸多心血。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正由于其审美艺术的特质,而决定了文学欣赏品位的主观性占很大比重的事实。不同人的艺术品味不会一模一样,千余年以来,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所甄选和诠释的作品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文学如此,审美的体育竞技项目如体操、跳水和花样游泳也是如此,因为各花入各眼。
文艺营至今已经在各国轮流举办了16届,成为影响深远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盛会。2020年,骆明《亚细安文学路上的回眸》一书面世,内容主要围绕在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的组成经过、相关推手和各有关问题等领域。
时过境迁,该套文库策划主编之一彦火在12年后的这篇陈述,一些读者颇不以为然。有人认为彦火“连篇累牍”和“口诛笔伐”用词不当;至于当初没有新加坡作家入选文库一事,有人表示遗憾和不解;还有人认为青年书局数十年来对新加坡华文文学出版事业建树颇大,我们不应一叶障目,只把焦点集中在2008年的那一套书。(见2020年10月1日《联合早报·缤纷》陈宇昕《出版往事引争议》)
陈教授诚哉斯言。翻阅方修《马华新文学史稿》和《新马文学史论集》、苗秀《马华文学史话》、杨松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原甸《马华新诗史初稿(1920-1965)》、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黄孟文和徐迺翔主编《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赖世和《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史》、陈大为《马华散文史纵论1957-2007》、张国培《20世纪泰国华文文学史》和王礼溥《菲华文艺六十年》等文学史论述,我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撰写者的用心与厚重,更感觉到每一个时代的作家的筚路蓝缕与文学脉搏。
为东南亚华文文学事业贡献心力的新华作家大有人在。2006年,李拾荒的风云出版社出版了其所主编的《当代亚细安诗歌选2006》。2008年,欧清池博士担任创刊总编辑的《新世纪文艺》出版了,这本以自资与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出版的文学期刊的最大特点,就是定位于“它是亚细安十国华社文教界有志之士共同拥有的园地,我们殷切地期待文友们一起努力来开垦这块处女地。”
根据专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东南亚是早期华人移民史中,海外落脚人数最多的地区,占全球总数的八九成。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华文文学一方面不被当地政府所看重,一方面却又在各自的地域,凭着自强不息和坚韧不拔的信念而越挫越勇、茁壮成长。也是由于地理因素,东南亚华文文学一直以来都被一批中国学者所重视;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与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等文教机构,自1987年以来举办了十余届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而中国学者作家把东南亚作家作品收入世界性选集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期待默默耕耘、不卑不亢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破茧化蝶、华丽转身那一天的到来。
2006年,第一届“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在中国福州举行,14位发起人包括:菲律宾的云鹤、明澈、陈扶助和吴天齐,马来西亚的吴岸、杰伦和秋山,泰国的岭南人和曾心,文莱的海庭,新加坡的史英和郭永秀,印度尼西亚的莎萍和顾长福。这个常年文学盛会起初在中国的不同城市举行,后来在东南亚国家轮流举办,同时出版了多册《东南亚华文诗评论集》和《东南亚诗刊》,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