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加坡由于有数百所华校存在,基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在华语语音、拼音与字体简化等与语言文字学相关的领域中,屡有研究成果出版。

语言是文化纽带,也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一种语言文字的积累,往往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沉淀的表征;而除了文化的象征意义之外,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当然呈现在沟通上的实用性。

在现有资料库所收集的名词中,有一些并非新加坡所专有,例如“峇峇”,这个特定名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甚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的共同用语。

此外,每年国庆日宣布颁发的公共服务奖章、公共服务星章、公共服务星奖(勋条)等有功于新加坡社会建设的奖章名称,很多国人也是似懂非懂。倘若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执行人员,能够在资料库中收入这些官方机构、民间组织以及国家所颁发的服务奖章等与社会职能有关的名词,并略述其职能或意义,当能做到“语言活用”的层面。

法定机构是指根据新加坡国会法案成立,并给予自治权力的新加坡法定组织,通常每个政府部门之下都会设有若干法定机构,执行不同的官方任务。国人不一定会经常接触到政府部门的人员,但是,国人肯定会经常接触到法定机构的雇员,例如:建屋发展局的停车场稽查员、负责小贩中心管理工作的国家环境局职员、民众俱乐部内负责行政工作的人民协会职员、负责所得税呈报核查与收缴工作的国内税务局职员。

1990年代初期,新闻及艺术部召集新加坡文教界的一群业界人士,成立了“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新闻及艺术部新闻媒介处处长傅超贤任顾问,新闻媒介研究组兼翻译组助理处长萧录晖任主席,成员包括:新加坡报业控股的张道昉、蓝大周、陈新才、谢世顺、林任君、林宗鹏、汪惠迪,新加坡广播局的朱亮亮、韩澄元,教育部华文专科督学卢宪鸿。

《世界地名华文统一名称:主要城市与商港》《世界地名华文统一名称:主要山水与海岛》和《新加坡政府部门职衔标准华文译名》,由于是官督民办的协作成果,其权威性不言而喻。这三本工具书的先后编印,说明了政府对于华文译名统一工作的重视,愿意动用国家资源来进行这方面有意义的工作;而对华文译名统一工作的重视,就是对华文的重视。

同一年,联邦出版社出版了语文工作者汪惠迪编著的《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据汪惠迪称,此书是在周清海教授的鼓励与推动下编著而成的。它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以“新加坡特有华语”为主题编撰而成的工具书,总共诠释了1556个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名词。

由于过去20多年来没有统一华文译名册子的编印,以致于一些国外媒体在引述新加坡法定机构的名称时,偶有“误写”的情况出现,例如把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的“会计与企业管制局”写成“会计与企业管理局”。俗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一个国家的国家组织和法定机构的名称的正确引述,也是对那个国家的基本尊重。

1976年,新加坡文化部召集多位新加坡文教界人士,成立了“华文译名统一委员会”,委员会主席是教育部助理提学司(课本及刊物)王东海,成员包括:文化部宣传处翻译组主任李成业、新加坡大学的林徐典教授、南洋大学的卢绍昌、华文报界的邱永康、梁丁尧、陈再聪、陈青山、黎德源、陈坤纲、广播电视台的郑民威、国家图书馆大巴窑分馆馆长曾国辽。

1999年,法讯出版社出版了沈茂树律师编译的《新加坡法律英汉词典》。此书主要收入新加坡法律领域的中英文对照的相关名词和诠释,所涵盖的范围包括宪法、民法、习惯法、衡平法、刑法等超过40种法律。凭着将近20年的专业经验,具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沈茂树以大约五年的时间编译而成此词典。词典简介中写道:“任何人士只要其工作与阅读范围涉及法律都适合参考此书,包括律师、法学师生、法律秘书、企业商人、法律传译员、记者及法律爱好者等。”

无论是译名统一还是词语汇编,它们的编写与出版目的在于提供一定的依循标准,让读者广泛使用,进而保持语文的规范性,这是对语文自身的尊重。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汪洋大海,新加坡特有华文词汇是新加坡的宝贵资产,也是带给我们自信的文化积累。

此二书的出版,标示着新加坡华文名词的汇编工作,已经从官督民办的华文译名的统一,过渡到民间自发地进行新加坡华文名词的系统整理与诠释。

1993年,委员会出版了《新加坡政府部门职衔标准华文译名》,这本册子总共收入了新加坡26个政府部门的各种职衔名称。手册的出版简介中指出:“书中译名是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审定的,委员会希望本手册能成为新闻从业员、公务员和其他人士的实用参考书。欢迎提供宝贵意见或建议,以便日后修订时参考。”

可以这么说,新加坡建国以来至新千禧年之前,绝大部分具有本土特色的华文名词,都已胪列并阐释于内。在工余之时仅凭一己之力来完成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能不说是汪惠迪对新加坡的一大贡献。

我认为,最能够代表新加坡华语特色的名词,莫过于新加坡数十个法定机构,以及具有社会服务机能的名词,例如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紧急应策与参与委员会。

委员会在1978年出版了《世界地名华文统一名称:主要城市与商港》和《世界地名华文统一名称:主要山水与海岛》。这两本册子中的华文译名是根据《世界地图册》的华文地名加以审核,审定的原则有三个,其中一个是“照顾新加坡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事实”。

这两本册子的出版简介中指出:“华文译名统一委员会从1976年8月19日正式开始工作以来,新加坡的华文大众传播媒介就参与这项工作,并且已经着手进行采用这些统一的华文地名。如果华文刊物的出版商和公众人士也能够照样采用,他们对译名的统一,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是译名统一还是词语汇编,它们的编写与出版目的在于提供一定的依循标准,让读者广泛使用,进而保持语文的规范性,这是对语文自身的尊重。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汪洋大海,新加坡特有华文词汇是新加坡的宝贵资产,也是带给我们自信的文化积累。

2019年10月22日,李显龙总理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庆典”上致词时,鼓励新加坡人把华语融入日常生活,并宣布推出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据所知,此次公布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目标,是收录1000个新加坡特有词汇,介绍词汇的由来与相关资料与历史背景、词义、其他地区用语,并配上报章报道的例句,让人们认识本地丰富的语言资产。

我浏览了还在增建中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网址,资料库所收集的华语词语分为九种:教育,社会,食物、植物,生活用语,社群、团体,交通,法政,地理相关,文化。在“社群、团体”类别中,我找到“建屋发展局”“人民协会”;而在“法政”类别中,我找不到一个属于新加坡法定机构的名称。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需要与国内外客观环境的改变,新加坡若干政府部门的名称与机能也进行了一些微调。去年年底,我心血来潮,对新加坡不同政府部门辖下的法定机构的英文名称与中文译名做了一番梳理,并把它们放在面簿上,引起一些新移民朋友的关注。

虽然英语是新加坡的行政用语,但新加坡华语词汇的社会职能亦不应小觑,通过对新加坡华语词汇的社会职能的全面整理与系统诠释,当能发挥促进规范使用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国人的国家认同以及新加坡华语与国际接轨。

(作者是本地业余写作人,任职于新加坡全国商联总会)

有些新移民初来乍到,对于这里的环境相对陌生,而与他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应该就是负责出入境检查工作的移民与关卡局人员等。如果对新加坡法定机构的机能不甚了解,可能会对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是应用国家资源,对本土华语词汇的一次大汇编,如何海纳百川,在现有各种工具书的基础上去芜存菁,通过在线阅读与阶段性整理研究成果出版的双结合方式,让包括新移民在内的公众人士,以及国外中文媒体和公职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认识新加坡本土官方机构和社会组织,是资料库工作人员所应该考量的一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