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国民服役人员)
扪心自问,当我们将“肺炎病毒”视为“中国病毒”,当我们以部分人的恶劣行径来指责整个民族,我们相比那些手持利刃、口啖野味者又文明了多少?面对疫情的“热问题”,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一颗平常心,才是处理问题的上上之策。
与此同理,“怕死”精神能够促使我们为免受病毒侵害,而做出必要的防范措施。然而,“怕死”心理也可能被居心叵测者所利用。举例而言,近日网上疯传一名华人女子因在纽约Grand D车站戴口罩而被骂“有传染病的婊子”,并遭一名非裔男子用雨伞狂打。本地更有个别宗教人士因做出有关肺炎传播的不当言论,而被政府予以严厉警告。可见,通过散布谣言和传播泛论,心怀不轨者能够在人群中制造恐慌(fear mongering)和渲染排外情绪,由此引起多元种族之间的纠纷,从而激发社会矛盾。
耳闻目睹这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笔者不仅联想起“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解释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而提出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概念,即由于前景难以捉摸,投资者会受本能驱使作出非理性决定。由此引起的羊群效应,则被归咎为投资泡沫产生的罪魁祸首。然而,“动物精神”并非百弊而无一利。相反,若投资者对发展前景拥有充足的乐观与信心,则他们在“动物精神”驱使下,会将多余的资产用于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与壮大。
诚然,“动物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反应能力。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这种趋吉避凶的自然本能会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本地,与“动物精神”遥相呼应的是新加坡人的“怕输”(kiasu)与“怕死”(kiasi)精神。长久以来,“怕输”被认为是新加坡人“爱拼才会赢”背后的一股动力。面对病毒肆虐,因过度“怕输”而抢购物资,则可能导致因抢购必需品而造成物资匮乏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近日,由于岛国新增数起感染源头不明的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政府于2月7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橙色预警。政府话音刚落,各大超市便出现食物、洗衣液、厕纸等生活用品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为此,总理李显龙重申:“我们有足够的柴米油盐,快熟面、罐装食品,连卫生纸也货源充足”,并强调“恐惧比病毒更具杀伤力,无须囤积食物和日常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