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医学博士和法学硕士,现在外国从事研究工作)
相当多的患者,不了解或者不尊重医学的诊治流程,诊治过程中不配合,隐瞒病史、回避检查、主动要求进行某种治疗、武断干预诊治流程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对治疗效果要求极高,甚至存在“入院即处理、药到则病除、手术则根治、医院无死人”的就医心理。一旦事与愿违,就产生对医务工作者极大的不满情绪。
有关研究曾系统回顾了2012年至2017年中国“医闹”刑事案件的发生情况,其中超过81%的“医闹”的教学程度在高中以下。产生纠纷的缘由,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症状无缓解或死亡)约占66%,而发生医患纠结的主要场所是在基层医院。可以看出,医患矛盾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与患者对治疗效果的预期过高有关。这与社会大众的教育与科学素养不高、对医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匮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密切相关。
由于医改对市场化片面的追求,忽略了医疗和医院的公益性质,使得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十分不足。中国的医院,实行的是双重政策,行政上是计划体制内一部分,但财政方面,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医院为了利润自然压迫医务人员寻求增加医疗收入。
另一方面,长期的“以药养医”等政策,确实产生了很多医疗方面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开大处方、乱开检查、收受红包与回扣,也是事实,这在相当程度上产生较为负面的社会观感。然而究其深层原因,与当前中国的医疗政策密切相关。
有关“医闹”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其实并不太久。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医生还是“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享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评价。
与此同时,医院人员的收入,也被行政控制压低。中国能够以世界上较为廉价的医疗价格,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对医务人员劳动力的压榨获取的。老百姓所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则并非完全由医院定价贵所致。
其实放眼世界,医患矛盾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但大多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得以解决。像中国这样医患矛盾之激烈、诉诸暴力之惨烈,是极为少见的。而形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自医院实施企业化管理、“以药养医”“自负盈亏”以来,有关医生乱开检查、收受红包、收拿药物回扣、服务态度较差等方面的新闻逐渐增多,使得大众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社会观感逐渐转向负面,对医生的信任产生了动摇。随之而来的是两个群体的矛盾激增,甚至产生了“医闹”“医暴”等刑事案件。
近年来,患者袭击医生导致死伤的事件多次见诸于中国媒体,有关医患矛盾锐化的情况愈发受到关注。去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医院急诊科医生在工作中,被人从背后割喉导致死亡事件,则是将当下医患矛盾尖锐化的问题推到舆论关注的焦点。
中国一直以来的医疗政策实质是“降低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务人员准入门槛、压低国家投入、广覆盖受众人群”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患者的期待是“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减少个人投入”的医疗模式。这在本质上存在着矛盾。
实际上,中国的医疗服务价格在世界上并不算昂贵。所谓的“看病贵”,实际上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所致,因此一旦生病就会出现“大病返贫”的现象。“看病难”则是医疗资源有限、分配不均所致,而市场是无形的手,纵使行政化管理的医院被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低廉而优质的医疗服务仍然难以满足庞大患者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讲,“红包”的存在实际上是市场对行政管理偏颇的一种反向补偿。
因而当下的医患矛盾,只不过是医疗政策与医疗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一个表现而已。短期内,这种矛盾似乎看不到有解决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