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作为稻作起源中心的地位,由良渚古城发现最早大型水利工程遗址获得进一步的证实;而秦汉时期(约2220年至2240年前)传统稻作农业科技已在东亚及东南亚获得传播。尤其是东南亚水系纵横的地理环境及暖热多湿的气候,决定了中国稻作文化体系对东南亚稻作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湿米淡水河的修复及种植稻米,对于提醒国民游客时刻保护上中下游淡水河的干净,及避免污染淡水将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而且湿米河规模比较小,恢复其生态功能及渠化改造的成本除了相对较低之外,也对于疏通净化滨海湾淡水蓄水池的意义重大。
第一、与保护康宁堡遗址公园及新加坡植物园直接挂钩:对湿米河原生态的修复和与周边景观空间结合的规划,将是花园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湿米河上游是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新加坡植物园,对其水土保持、湿地修复等措施改善及沿线岸边进行绿化,将对植物园及康宁堡遗址公园景观品质的提升意义重大。这将直接塑造形成具有早期区域性古堡遗址意义的中央公园及千年商埠的地位。
第四、文化行政区湿米文明中心的保存保护及发展:原学校书店图书馆教堂林立的勿拉士峇沙路,及小坡大马路戏院书店区在急速城市重建中,三个国家级博物馆获得重修提升:国家博物馆、圣约瑟书院改为新加坡美艺馆、道南学校改为土生华人博物馆(加上皇后坊改为亚洲文明博物馆共四个);加上宪报保存的古海岸线13个及内延18个共31个国家/历史古迹和构建物,以及在1979年、2000年及2005年建立的百胜书城Bras Basha Complex、新加坡管理大学及中央图书馆等教育学术文化机构,中央文化行政区的康宁堡遗址公园/百胜或湿米地带,已逐步发展成为狮城文明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总面积为14.3平方公里,公园分城址核心遗址区等四个片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我们可以参考良渚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及对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利用的积极创新,将18公顷的康宁堡遗址公园与“莱佛士城市规划”三段片区约五平方公里面积(含唐城、勿基码头、甘榜格南历史区、文化行政区及美芝路定居区)有机地链接起来,即把原古海岸线约五公里上的29个国家/历史古迹及构建物作为狮城核心中轴线的核心城市遗存,及往内一公里设为缓冲区的话,本来受到宪法保护的五个历史/定居区,就能统一塑造界定为“狮城历史城区中心”,并达到四个申遗准则有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5000年良渚文明与8世纪淡马锡/14世纪狮城文明的稻作文化交流:淡马锡是爪哇语“海中城”或“海市”之意,不仅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船舶经常云集此处,形成船舶停泊的商埠;而且狮城早有鱼米之乡稻作的痕迹。狮城核心城区福康宁山旁Sungei Bras Basah(勿拉士峇沙河是马来语“湿米河”)的存在说明有稻作活动。
作为具有700年以上历史的狮城,良渚古城83年的考古努力,有四方面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及学习:
第三、新旧城区绿化的融合发展:星洲城市规划是科学利用南部五河古海岸自然生成,以及保护传统人类城区居住地的一种融合自然和人文的城市设计。它代表积极往外创造新土地与海洋/河流利用,及将几种人类文化文明环境加以融汇的思想。选择修复湿米河原生态环境将提升植物园、康宁堡遗址公园及滨海公园的上中下游淡水净化及绿化。
东印度公司设立贸易站后,湿米河从Fresh water river改为史丹佛渠道(Stamford Canal),及禁山改为炮台堡(Fort Canning,音译是福康宁),这是“脱本土”巩固殖民核心城区的举措,皇宫遗址及旧城堡墙相续被拆除,从而掩盖有数千名居民在旧城堡墙及周边生活的事实。
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与狮城康宁堡遗址公园的保护与修复:三次在新加坡河河口及禁山考古挖掘都发现许多元代文物,证明狮城年代沿革具有700年之久。如果依据新加坡河入口处被爆破的国宝新加坡古石加以衡量,狮城历史追溯到13世纪之前的淡马锡是毫无悬念的;
构建健康完善的原淡水河流生态环境,使河流结构及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除了能改善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河道景观空间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之外,对于构建狮城新旧城区生态的空间格局、景观及环境,将产生多项独特及可续性的经济、社会、教育、科研、游览及休闲效益:
良渚(zhǔ)释义为良好的水中小块陆地;良渚意为鱼米之乡。良渚古城遗址是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最早发现者施昕更1936年在良渚镇进行发掘,以及经过考古学家不断研究证实,距今5300年至4300年期间,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存在过良渚文明。
莱佛士登陆后首张“狮城近陆图1819-20”标明母亲河河岸北有天猛公官邸/商埠居民区、禁山皇宫遗址及旧城堡墙都在湿米河以西之处,此河除可汲取淡水及种稻之外,依山通往禁山周边已密布甘密园。
李显龙总理在出席新加坡开埠200周年纪念活动时,呼吁国人追溯反思独立前700年的狮城史,而国家公园局按福康宁历史遗址修复或新建的九个花园,正式在5月27日对外开放。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世遗总数增至55处,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四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
我们期待当局及学术界以良渚古城考古83年的精神,在挖掘修复康宁堡遗址、旧城堡墙及湿米河时,进行更具体的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的工作。这个独一无二的千年商埠及水乡泽国,须通过科学界定“狮城历史城区中心”方可迈步前进。
(作者是南洋大学校友学术会副会长暨狮城文化遗产小组组长)
三、受损及功能退化湿米河生态修复的探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史丹福沟渠被钢骨水泥掩盖形成行人道的举措,是湿米河水文、地理、生物及人文等方面功能及价值的退化。
其中桑尼拉乌他玛花园(Sang Nila Utama Garden)及禁泉(Pancur Larangan)重现14世纪皇家花园及宫女沐浴的景观、莱佛士花园及第一植物园分别种植莱佛士发现的肉豆蔻植物等,及重现新加坡首个实验植物园、法夸尔花园种植首任驻扎馆命人绘制的潘石榴、甘密及枣树等、还有香料园、朱比丽花园、亚美尼亚街花园及工匠花园。这些举措等于是修复重现部分康宁堡历史遗址并对遗址进行挖掘及保护。
良渚古城考古成果被列为世遗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及亚洲历史。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不仅获得国际承认,而且意味中华文明及国家形成是世界上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一改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华文明始于3500年的殷商文化。
莱佛士开埠前后的狮城稻作文化,有待对湿米河的考古挖掘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