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笼3巷的191间排屋,在1960年落成,屋契是60年,今年契约到期,所有住户必须在12月31日之前迁离,把土地归还给政府。这也是我囯自独立以来,首个民宅屋契到期归还政府的案例。

芽笼3巷曾隶属于芽笼西选区,当时的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是孙荣茂。他为人慈祥低调,做事认真,是德高望重的基层领袖,大家都称他“荣茂叔”。我们每天早晚都会看到他骑脚踏车,与居民打招呼,了解居民的生活和需要。

曲终人散,余音绕梁。期待芽笼3巷几年后展现新环境,为整个社区重新注入活力与朝气。

我曾住在芽笼3巷,对那里有一份浓厚的感情,有浓浓的成长回忆。天下万物,凡事都有定期,有聚必有散,有始必有终。

阅读11月29日《早报星期天·周刊》特写“市区边陲芽笼3巷·杂乱中的生活况味”,写的是芽笼3巷经过岁月无情的催残、没落、褪色、杂乱,即将曲终人散的一景一物,让人唏嘘不已。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岁月都在那里度过,也在那里成家立室,三个孩子在那里相继出生,他们的童年岁月也在那里度过。

芽笼3巷的所有居民彼此认识,就像一个大家庭;若某家邻居有长者逝世,大家都会自发前去吊唁和帮忙;有喜事也会前去道贺,称得上是一个有“甘榜精神”的小住宅区。

虽然我们在芽笼3巷的屋子已经卖了20多年,一些邻居后来也陆续转售屋子或出租给客工当宿舍,但是邻居之间还是会保持联系。自从即将拆迁的新闻见诸报端后,一些旧邻居不时回去探访、告别,还图文并茂上载到面簿与大家分享。

这未尝不是一件国家大计。我是在1960年出生的,芽笼3巷的房屋落成,举家搬迁到那里居住。那时候新加坡还没独立,生活一切简朴,能住在这样的环境,已经让不少亲友羡慕不已。

既然契约到期,就须搬迁拆除,然后在原地上再建造一栋栋的楼房,让给年轻一代,注入新动力,重新开启新住宅篇章。

1969年5月发生种族暴动后,芽笼3巷的居民回家途中必经过附近的甘榜,有时会遇到一些滋事分子的挑衅,引起不必要的纠纷,镇暴警察不时出动控制暴民,气氛甚为紧张。虽然事过境迁几十年,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因此,种族与宗教和谐,民众的互相包容与信任,的确极为重要。

屋子前方有一个庭院,我们种了不少胡姬花与盆栽;休闲时跟邻居小孩踢毽子、玩捉迷藏。屋里有一个前厅和一个中厅,中厅有一道楼梯,直通楼上的两个卧室。一个面积不小的厨房就在中厅的后方,浴室和厕所分开,极为方便。厨房有一扇门,方便与邻居互动寒喧,左邻右舍不时互相交换美食品尝,也交换烹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