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有华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烧纸钱等根深蒂固的行为。

其实,中元会属于一种集体的祭祀,而且他们很多时候是以“福份”为计算单位,负责人为每个参与者准备供品,这自然少不了冥纸。因此,如某中元会会员众多,所焚烧的金银纸分量按理也多一些。假设这是一场派对,你为甲准备了礼物,总不可能少了乙的那一份吧?

或许有人又会认为,纸钱与各种纸扎品根本就是后来人的想像。烧了,不就等于一场空?

冥钞与各类纸扎品常作为农历七月中元节的象征性符号。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意识的增长,这些自古用以祭祀的纸张亦引发了不少争议。

单纯鼓励人们少烧冥纸,就能够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吗?那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其实,烧纸并不纯粹是道教的传统。自古以来,华人便有焚烧纸钱的习惯。他们往往把死后世界与现实生活联系,认为亡者仅仅到了另一空间,而在那里,他们依然要生活,所以少不了得花钱。如果说我们生活的世界非常复杂,金钱欲望甚大,那从阳间“移居”地府的人自然也难逃金钱的诱惑,也同样需要钱去买通和维持一些关系。阴阳两隔,世人于是借焚烧冥纸以及各类纸扎品为途径,以尝试进行一些所谓的“牺牲”,取悦亡者。

话说回来,针对这些课题,我们得思考的层次绝对超越行为上的约束,而是如何有效促进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对话。作为局内人,我们究竟对焚烧冥纸知多少?我们是否也能在不侵犯信仰的同时,多为他人着想?而局外人,又是否可以理解焚烧冥纸的具体意义,并且以宽厚心态面对?

但宗教信仰始终建构在想像与信念的基础上,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以现代科学或纯逻辑的思维去评断。换言之,直接将各仪式行为视为“迷信”,其实是不公的做法,且这推翻的不仅仅是单一信仰层面,而是人类自古以来,探索宇宙自然与生死的过程和经验积累。

想必这必须一而再,再而三的多方沟通与相互学习,方可解开背后的层层薄纱。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它不仅是一种礼让精神的提倡,更是坦诚与公开的将心比心,以及不间断的、针对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前嫌尽弃,逐步使各方的刻板印象消除。

可还是有人会说,那毕竟还是可以少烧,看看组屋楼下各中元会的普渡活动,常常是一叠叠金银纸的烧,偶尔还会生浓烟,这又作何解释?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大量焚烧冥纸被视为空气污染的根源之一。再说,以我国多元族群社会为出发点,烧“金”烧“银”似乎也对“和谐社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例如冥纸焚化后的烟味及灰烬一旦误入他人住宅,恐造成左邻右舍的口水战。若从现代眼光去看待这些行为,也有可能被赋予诸如非理性、非科学或无逻辑可言之标签,受到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