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周期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大无奈。每个人都关心这些课题,对平民百姓来说,一个政府好不好,除了能否有效解决医疗、教育、住屋和就业上的民生挑战,国民去世后的安排能否妥当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身后事安排对整体国策来说似乎不重要和没有实际经济价值,但是对失去至亲的家人来说,却是人生到达终点后必须快速处理好的最后一件事。

最近有老同事和朋友至亲在香港先后过世。由于香港政府无法准确策划人口老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火葬场长期供不应求,单单在火化排期上,就要等上至少三个星期。加上香港没有类似新加坡组屋的底层公共空间,殡仪馆也短缺,所以办理丧事从往生到入土为安,就需要至少一个月。日本也面对类似问题,衍生出“尸体酒店”的新行业。

希望政府直接运营殡仪馆服务,也允许非组屋居民使用组屋底层办丧事。

建屋局之前解释,淘汰底层空间并把丧礼地点排除于居住环境以外,是新一代国人的意向。我想,新一代国人倾向于不要让丧礼“在我后院”举行,但他们没意识到,他们老了后也有这样的需要,没有了底层空间,会加重办理后事的负担。在人口老化的情况下,国人对组屋区公共空间的需求将会逐年上升,建屋局反而在新组屋减少这类空间,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三、新一代组屋已逐渐淘汰底层空间的设计,丧事只能在多功能社区亭子里举办。如果临时有多场活动,社区亭子可能无法满足居民需要。就以大巴窑老组屋区为例,由于居民老化,几场丧事同时举行的情况很常见。

近期,国家环境局宣布规划四个地段为殡仪馆场地,分阶段在未来10年落实,以应对逐年增加的死亡人数。我有几点意见提出分享:

四、政府只允许组屋居民租用底层空间办丧事。私人公寓居民只能租用殡仪馆,葬礼费用往往是前者两倍以上。

东方人重视身后事,我自己不久前为母亲办完丧事,体验到举办丧礼的繁琐工作。庆幸的是,我们没有火化场排期的问题,也没有负担不起丧礼场地的困扰。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前瞻性规划,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我心怀感恩,也为身为新加坡人而感到自豪。

二、这四个新地段都在偏远的工业区,远离往生者过去长期生活的地方,对想要前往吊唁的人来说不是很方便。

一、希望这些地段会由政府直接建设和运营。如果环境局通过招标形式供私营企业运营,收费可能水涨船高,以后如果出于没得选择的情况,往生者家属办丧事的费用将会大幅度提高。我的一个朋友一个月前在私营殡仪馆为父亲办丧事,三天费用9000多元;而我母亲的四天丧事使用政府组屋底层空间,只需向市镇理事会支付1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