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想看的,听到的也是他们想听的。”
“勇敢是,当你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事件公开后,国大女生称她接到百名同校女生私信表示自己也有类似遭遇,更牵扯出国大过去三年共有26起骚扰或非礼案,涉案学生无一开除。此外,南大学生宿舍近日也发生两起偷拍事件,让人关注校园安全问题。
几日来看到相关报道,不禁想起美国名著《杀死一只反舌鸟》,以及书中的几句名言:
这起事件发展至今,可说是为防范惩戒偷窥偷拍起了标志性作用:必须营造对性骚扰性侮辱零容忍的社会环境,构建性教育及防范机制,避免再有人受害。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的总和;为了共同利益而一起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血缘之亲的家庭关系、个体与个体交往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大至个体与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关系,看似内紧外疏实质紧密相连。
法律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崇尚同态复仇,即以眼还眼。中国古代法律不仅包括作为国法的规则,还包括天理和人情。现代法律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是社会道德良知的客观体现。法律不应仅限于制裁犯人,也须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这起事件发展至今,可说是为防范惩戒偷窥偷拍起了标志性作用:必须营造对性骚扰性侮辱零容忍的社会环境,构建性教育及防范机制,避免再有人受害。
国大女生马芸在学生宿舍洗澡遭偷拍事件引起全城关注,线上线下热议。新闻主轴固然绕着主角的身份、行为及事件构成的影响,舆论讨论的重心却随着事件更多细节的披露而迅速变化。
男生的偷窥、偷拍,究竟是因为血气方刚、一时好奇,还是处心积虑、心理变态,随着几天前男生接受媒体访问时称自己是刚好路过、一时糊涂而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但这与较早前受害女生说,男生的女朋友为其辩护是因为看了黄片一时冲动,还是有些出入。
南大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南大向来对性骚扰采取零容忍态度,刚过去的周四,国大与学生的对话会上同意成立受害者支援单位,为受害人提供全面支援和及时帮助。其他大专学府也表示正检讨纪律程序。
个人的心灵伤害固然需要自己克服,但群体的关怀及支持等同支杖,有助于受害者走过忧郁的死阴幽谷。这也恰是国大女生公布事件的原委,希望校方及社会大众认识到这是严重问题,杜绝校园性骚扰并给予受害者更大援助。
尽管刑法、机构维安都有明文规定,对于一次性的和偶发性的侵犯,不少加害者违法成本很低,而受害者的维权成本却很高。维权成本包括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警方出警及法律诉讼成本。很多女性自觉自己属于弱势地位,并基于社会环境压力,担心自己身份暴露,遭受二次伤害,选择忍气吞声。
“除非你从别人的观点考虑问题——在你钻进别人的身体里四处游荡之前,你决不会真正了解他。”
偷窥偷拍、性骚扰及性侵,虽有程度上的不同,都是侮辱女性尊严。根据新加坡《刑事法典》,侮辱女性尊严可被监禁长达一年或罚款、或两者兼施。性侵者可面对监禁最高20年外加罚款或鞭刑的刑罚。
根据心理专家,偷窥心理源自人天生的好奇心,偷窥行为可从暗地里打量异性的形体,逐渐升级到窥视异性的下体、裸体,或他人性行为——比如看黄片。把异性的裸体拍摄下来,就不只是偷窥,而可能是有意反复观看甚至拿来炫耀,这就足以对被窥者在心理上构成伤害。
互联网就是现代社会一张巨大的网络,手机等随身通讯器材搭上社交平台的便利,资讯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地传播;热门新闻之所以引起关注及热议,必定是因为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共同性。
这本名著涉及种群歧视和滥判,但书中着墨于阶段、勇敢、同理心的部分,始终让我铭记。一名在籍女生被迫公开自己的身份,并连同几百名学生联名向校方提出四项有建设性的诉求,可说是勇敢的。网上请愿者虽不至于像书中的用私刑杀死黑人嫌犯的暴徒(mob),但网民在未了解事情的原委前的诸多臆测,比如猜测男生被轻判是因为有”背景“,已有散布假消息之嫌。至于数万网民义愤填膺企图反转司法程序的部分,也有藐视司法的危险。就如前几日《联合早报》社论说的:慎防网络请愿变成网络公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男生已等同在网上留下“案底”。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文创、教育与出版助理副总裁兼焦点出版总经理)
对于女生在事件发生五个月后在网上公开事件及公布男生照片、身份及工作地点等详情,舆论分两派,或给予同情,或质疑其意图。有者认为这是男生一时糊涂,不至于“赶尽杀绝”,也有赞同警方和校方从引导和教育的角度,希望能给予初犯的男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但网上也出现两项请愿,数万人分别要求校方开除偷拍的男生及要求警方重新检讨惩罚的力度。
云故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