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强调终身学习的环境中,学习是没有结业的旅程。本地的大专学府近几年除了提供本科课程,也开拓了成人教育。下来,鼓励人们不断进修的动力,不仅来自未来工作的需求,也要靠自身的兴趣与热忱去推动,方能持久。让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与项目“负责”,有助彰显学习的意义与效用。
大学收生制度作出进一步调整,显示了超越学业成就,让学生发展才华、志趣的观念与实践,已落实到本地学生“从小到大”的教育系统当中。
不过,这些面试、能力倾向测试,因为毕竟还是涵盖考核的成分,考验学生应试的能力,而且比起笔试评改的制度,存在的主观因素可能更为强烈。因此,采取全面评估方式以后,如何让它公平、有系统,也是大学当局必须去调整、完善的。
这间中存在的落差,或许也是家长、学生多年来根深蒂固“成绩至上”的观念所造成的。就如王乙康所指出,一些学生如果只看重成绩,即使具备超强的软技能,也会因为成绩不够理想,在申请工作时,无法表现出自信。
如今,考取大专学府文凭已经是求学的“基本”。近几年,同批小一生当中,最终升上大学的有约35%,进入理工学院就读的则已近半。收生标准的调整,不只是肯定学生学业成绩以外的才华与特质,也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和雇主发出信号——考试成绩不是一切,须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才能。以南大来说,今年提供的111项本科课程中,有40项在录取学生时将采取定性评估方式,包括让入选申请者参加面试;个别课程也会进行能力倾向测试,或要求学生提呈作品集。
编辑室内外
(作者是新闻中心采访副主任onghy@sph.com.sg)
这些改变因应整个教育改革方向,那就是减少对考试的重视,让学生探索学习乐趣,通过不同升学途径发挥所长。教育部从今年起取消小一小二生的考试与计分测验;2021年起,小六会考将以分级制取代总积分,而中学非直通车课程去年调高直接收生计划(DSA)的录取比率,并且把焦点放在肯定申请者的才华,而不是综合学术表现。如今,大学收生制度作出进一步调整,显示了超越学业成就,让学生发展才华、志趣的观念与实践,已落实到本地学生“从小到大”的教育系统当中。虽然成效有待检验,但所实施的积极举措还是值得肯定的。
最近本地三所较老牌的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相继宣布新计划,包括对收生标准与方式做出的调整。虽然它们个别做出宣布,但针对收生,整体的方向都相当一致,主要为不受限于学业和考试成绩,认可并接受那些对某一科目或专项有热忱和展露潜能的学生。
这次大学新计划的另一亮点是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国大将从新学年起,让学生自行设计选修单元课程,同时也让他们邀请业界人士担任课程的客座讲师。新大新上任校长江莉莉教授最近接受媒体访问时也透露,正探讨让修完大一课程的小部分学生,在教员的指导下,自行设定主修,钻研自己热衷学习与掌握的课题。
唯才是用相信会继续是维持社会公平性与竞争力的原则,希望学府收生标准的调整,能够协助拓宽唯才是用的定义,让人们逐渐顺应外在制度的转变,潜移默化,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然而,雇主招募员工或筛选奖学金得主的标准若要跟上在校推行的改革,似乎还有段距离。上月底在南大学生会举办的一场论坛上,出席的各大企业高管,尽管强调非学术能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并不否认,学业成绩依旧是企业聘用应届大学生的重要指标。与会嘉宾,教育部长王乙康也指出,即使雇主表示雇人的标准看的不只是成绩,还包括品格和软技能,但学生未必这样认为。
其中,国大为具创业精神的理工学院学生开辟新的入学管道,让多达200名理工生凭借他们展现的创业潜能入读,实现创业梦想;南大来临新学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课程在录取学生时,会采纳更全方位的评估标准,衡量学生学术成绩以外的才能与强项,以及他们对所选课程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