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世俗化乃至后来的工业化发展,让包括法国人在内的世人快速进入了过度强调物质文明的现代。现代人失去了古人追求精神超越的宗教情怀,圣母院的人潮也因而从礼拜的信徒转为被外地游客所取代。大火迫使法国人省思自己是否已经遗忘了母文化,也激发了对圣母院所代表的西方传统式微的焦虑。

法国富豪一掷千金乐捐重建资金,同样点燃了当地社会对贫富悬殊问题的激烈辩论。总统马克龙在推特上称要按当前法国多元文化价值重建圣母院,而不是简单复原,在遭遇批评后随即删除推文。

极右团体在失火事件后一度谣传是回教徒纵火,巴黎当局反应谨慎,强调主要会从意外事故角度入手调查。这直接显现了法国社会面对大量中东回教徒移民的暧昧态度。

文化的延绵不绝克服了个体生命有限的制约,让人类能够超越时间的无情,在集体的历史中展现生命的意义。圣母院所体现的高超工艺,以及其美轮美奂的艺术价值和丰富历史记忆,在在提醒我们对先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成就和其对当下生命的滋润,必须抱持感恩和敬意。

事件对法国社会的冲击更为巨大,法国精英阶层争相乐捐重建资金,事发24小时内已经累积捐款承诺6亿7700万美元。事件不仅是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在西方更引发了对于自身文明态度的反思,以及相关的政治辩论。事件的各类后续效应,多少也反映了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巴黎圣母院失火,震惊世人。有统计称,失火视频在事发24小时内,已经在全球社交媒体受到2亿5000万人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高度物质化的现代文明,让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上首次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特别是自然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科技发展,在衣食住行乃至医疗、通讯、娱乐等方方面面,使今人享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文明果实。这或许也是为何“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世俗化等现代价值,能为绝大部分人类社会所接受而成为“普世价值”的原因。

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开启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价值形塑了法国的国家性格,也终结了旧制度(Ancien Regime)政教合一的传统。这个世俗化价值延续至今,使得天主教因退出政治核心,在法国的文化地位逐步边缘化。基于政教分离的原则,法国当局每年编列给维护包括圣母院在内的所有宗教古迹的预算微不足道。这也是一些舆论质疑圣母院之所以失火的原因之一。

围绕着拥有超过800年历史的圣母院的各种争议,均表明它作为一座深具历史和文明意义的文化符号的复杂性。毋庸置疑,圣母院既是法兰西民族的珍贵文化结晶,也是全球天主教徒的精神象征,更是全人类的文明瑰宝。马克龙推文所引发的政治争议,就在于拥抱全球化多元价值的法国政经精英的信仰,跟法国传统主义者乃至天主教徒的价值冲突。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当时的中国人在正确地拥抱德先生、赛先生的普世价值之际,却不智地把祖先馈赠的文化弃若敝屣。西方人因圣母院失火而开始的反思,因此不无借鉴之处。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偏重物质所隐藏的巨大机会成本,正通过无意识消费、环境污染、地球暖化、不同文明的价值冲突和错乱、个人的孤独和疏离感所引发的精神疾病、滥杀无辜的全球恐怖主义等反映生命意义失落等的乱象,向当代人类发出严峻的警告。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母院失火才触动了世人的潜意识,而激起各种如何面对文化传承的联想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