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从开埠初期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本地华人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来处理先人的遗体。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华人自古以来都有“入土为安”的观念,《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民间传奇称,晋文公把寒食节的翌日定为清明节,据说和介子推的死有关。

“清明”的由来

cats_Small.jpg
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只吃事先做好的寒食,如枣饼、麦糕、青团和糯米糖藕等,图为青团。(互联网)

他下令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臣子。只有介子推淡泊名利,拒绝接受封赏,他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听从一名臣子的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会出来接受封赏。然而,介子推和母亲后来被烧死在一棵焦黑的大柳树下,晋文公追悔莫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讲述着清明节的独特文化记忆。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天气晴朗,有时却阴雨绵绵。

祭拜习俗

新加坡族谱协会会员将在4月1日的“保留传统习俗:清明时节爱加温”线上活动中,分享清明节对他们的意义,以及新加坡方言族群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清明节缅怀先人。

清明节与族谱有什么关系呢?

mo_li_gu_hui_an_zhi__Medium.jpg
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举家前往墓园或骨灰塔,扫墓祭祖。(档案照)

什么是寒食节?

zu_pu__Small.jpg
翻看族谱,了解祖上的往事,或许会有所激励和启发。(档案照)

族谱是家学文化存在的一种物化形式,记载了一个家族祖辈的往事和老照片,反映的不止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

kaki_says_qingming_Medium.png
卡其会为你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你可能不知道的清明节小知识。(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吗?zaobao.sg带你了解。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吃事先做好的寒食,如枣饼、麦糕、青团和糯米糖藕等。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img_0161_Medium.jpg
清明节祭祖的纸扎产品。(档案照)

然而,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移风易俗的措施,倡导改土葬为火葬,在郊区建造了大型骨灰瓮安置所。

也就是说,根据华人的二十四节气,春分节气过后的15天,便是清明,此时春和景明、草木萌动、万物生长,大地清新而明净,因此得名。

现今的新加坡华人还保留了先辈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上坟除杂草,把墓碑清洗干净。随着火葬的普及,人们也会到骨灰塔祭拜先人。

“清明”,顾名思义是“清新明净”,也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茂盛的意思。据《历书》有关清明的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举家出行,和亲戚朋友一起扫墓,祭拜先祖。最开始大多会祭祀土地神,再在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等祭品。接着,燃起香烛,上压墓纸,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酒食,肉类,水果吃完回家。

目前,公办的骨灰塔主要有蔡厝港骨灰塔、万礼骨灰塔、义顺骨灰塔等。

20190323_1553309129325_4587801985407365_blta20_jxzjw0fx4zctuann_Medium.jpg
万礼骨灰安置所(档案照)

华人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从土葬到火葬

公众要想了解更多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可到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二楼参观“新加坡华人·探索本土华族文化”展览,自今年1月22日至3月28日延长开放时间至晚上9时。

要想了解更多的清明节小知识,可观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于3月26日推出的《卡其说》视频,卡其会为你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你可能不知道的清明节小知识。


公众可在中心的网站,以及社交媒体平台观看。 

本地华人一般会准备“三牲”(牲礼)祭拜祖先,即烧鸭、烧猪以及烧鸡。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华人会选择猪、鸡、鱼作为“三牲”。有的家庭还会准备“五牲”,可以从猪、羊、鹅、鸭、鸡、鱼、蟹和虾中选取五样。这些都是清明节常见的祭品。

当局也从2007年8月起对下葬方式进行改革,采用水泥框墓穴,取代只用泥土掩埋的传统坟墓,节省空间。

清明节和族谱

后辈在清明时分翻看族谱,了解祖辈的往事,或许会有所激励和启发。对族谱感兴趣的公众,更可展开一场寻根之旅,了解祖上留下的文化印记。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臣子寥寥无几,臣子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2002年7月,政府推行新土葬法,规定土葬期为15年,尸体下葬后15年后将被挖掘迁移,尸骨将会被火化,骨灰安置在骨灰瓮安置所。如果死者的宗教信仰禁止火葬,尸骨可重新安置在面积较小的墓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