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极限,梦无止境。当一个梦想破灭后,就再发一梦。”这是23岁的郑倍昆想对身边年轻人说的话。
日常生活中,郑倍昆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单独在外时须要跨越人行道却无法上台阶,或在地铁站看到最靠近的出口只有电动扶梯,往往得绕道去找电梯。他说:“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我会尽量靠着扶手或墙壁走。有时会感到很无助和无奈,因为常人能做到的事对我来说是困难的。”除了体能上的挑战外,郑倍昆上中学时也常因为走路姿势和常人不一样,说话小声而被同学取笑、模仿,使他觉得被孤立,也缺乏自信。不过让他庆幸的是,在中学时期开始结交到一群教会朋友,并在他们的积极邀请下参与活动,让他逐渐找到慰藉与归属感。他说:“去年学校宣布毕业典礼取消后,这群朋友特地为我举办线上毕业典礼,而在我开始工作前也给了我不少宝贵建议,约两年前我们还一起去新山游玩!”
在念初院时,郑倍昆修读中英文学,而他所属的神之心教会的陈少豪和曾秀萍牧师得知他的主修,也知道他热爱中文,便让他尝试翻译讲道等资料,还以市价给他酬劳,令当时完全没经验的他,既惊讶又感动。郑倍昆也从中意识到不应被自己的情况所束缚,欣然接受牧师委托的工作,不但因此提高自信心,还开启了翻译生涯。
郑倍昆的成长过程或许比一般人艰难,但他以宣教士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的名言“我不惧怕失败,却怕在无所谓的事上成功”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他说:“我们必须意识失败是人生必经之路,不应因失败而感到挫败,反而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能帮助、启发、激励他人的事。名利和金钱都会随我们而终,但人们心中的感动,对他人的影响,是永垂不朽,经久不衰的。”
计划从事学术研究
虽然疫情带来生活不便,但郑倍昆觉得自己这段时间过得挺充实的。疫情暴发初期无法举办实体聚会,他便帮忙翻译教会的视频讲道,也因此在影视翻译方面累积不少经验。在大学教授的鼓励下,郑倍昆近期还为一本关于新加坡障碍学的书投稿,希望提高大众对残障人士的认识,也期待将来为这领域做出贡献。
教会朋友让他找到归属感
三年后待疫情结束,他有何打算?郑倍昆计划升学考取硕士学位,研究障碍学和比较文学的结合。他解释,除了因为写毕业论文,以及为学术书籍投稿让他发掘这方面的兴趣,也因为这两方面在本地较少人研究。郑倍昆想以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影响下一代年轻人,而他认为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激发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跨文化思考,反思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态度,并重新审视社会对他们的偏见与他们在社会上的价值。
目前从事游戏翻译工作的他,计划研究障碍学和比较文学的结合,希望激发年轻一代反思社会对残障人士的态度。
然而,他相信在教会做翻译所累积的经验,多少有助于他在去年8月找到这份工资合理的全职专业翻译工作。获知游戏公司决定聘请他时,他与母亲都感到十分雀跃。
提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郑倍昆毫不讳言:“由于早产,出生时我体重不足一公斤,在加护病房期间因为体内插管,造成声带受损,说话声量很小。下肢也因为肌肉绷紧,造成行动不便。”
然而,郑倍昆不只面对外在环境的挑战,也因为患有先天性大脑性麻痹症,在生活中得学习应对身体上的局限。
郑倍昆一向对语言感兴趣,喜爱阅读,自幼他的外公常教他背诵唐诗、读报、听广播,使他的华文程度一点一滴地进步。他笑说:“我几乎天天听着家里的收音机长大。如今每晚伴着我入眠的,还是小时候的那台收音机。”
上大学后,郑倍昆逐渐萌生从事专业翻译的念头,还报读翻译辅修。他坦言:“父母之前一直担心我毕业后找不到稳定工作,不仅是疫情当前,也因为新加坡市场小,大部分当翻译的都是兼职,薪金不多。”
在疫情的冲击下,应届毕业生想要从事喜爱的工作,甚至连就职本身都面对不小的考验。去年刚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主修英文,辅修翻译的郑倍昆如同许多刚毕业的学生,投了多份履历,才找到目前在游戏公司的工作,负责公司中文游戏的英文翻译。
郑倍昆说:“别把这篇访问看作另一篇不幸患病的故事,当中结合了梦想、鼓励与信念。因为这不只是我的故事,更是在背后支持我的家人、朋友、牧师、教授的故事。因为这些人我不觉得我不幸,而是幸福的。”
语言能力从小培养
郑倍昆患有先天性大脑性麻痹症,但身体上的局限并不阻碍他追求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