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如此,李秋雾觉得最重要的是怎么分配时间,决定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

“碰到要带孩子去补习或是公司有事,我当然还是会把家庭和工作摆在前面,基层工作可以交给其他成员分担。重要的就是看你怎么安排时间,选择先完成哪些事情。”

她说,听到人们这么说,她就会以自己为例说服他们重点其实是怎么拿捏时间。另一个问题是,他们不知道社区有许多可以参加的活动。

回想刚开始参加基层活动时,她形容自己属于“paiseh(指不好意思)型”,不太会主动跟人打交道。她记得,那时她才30来岁,平时上班当工程师都不太须要接触外人,所以得靠前辈把她介绍给大家。

为了鼓励新移民跟本地居民互动,其中一个居民委员会一年前就组织了烘焙同好小组,小组有15名成员,当中六人是新移民。在集选区方面,每年也会举行融合嘉年华(One Community Fiesta)。

做义工不是单方面付出,这些年来李秋雾也收获良多。

她解释,没有接触到其他种族或宗教的朋友,他们就很难了解本地习俗。像是若不知道农历七月的含义,可能会觉得烧金纸是在污染环境,或是把组屋楼下马来人的婚礼视为噪音。

有一次,她跟楼上邻居卡克斯顿拉惹(38岁,机械工程师)闲话家常,随口问对方的儿子报读哪所小学,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候却意外问出了他的烦恼。

当初她决定投入基层工作,是因觉得自己生活安稳,如果有能力回馈社会就应该去做。

“我那时不知道的是她做的不只这些,还同时帮我写信到教育部解释。她是一个很友善、勇往直前的人,她不仅是邻居还是我的朋友。”

她2014年加入人民协会旗下的文礼国民融合委员会,鼓励新移民多跟邻居往来和参与社区活动以了解新加坡。私下的李秋雾也用这份热忱打破跟新移民间的隔阂。

因“kaypoh”而投入基层工作

卡克斯顿的妻子嘉娜妮(33岁,软件工程师)、两名分别为八岁和四岁的儿子,去年终于成为永久居民,大儿子也顺利报读文礼一所小学。

文礼国民融合委员会领袖李秋雾(45岁,跨国公司行销员)2004年开始活跃于社区,除了家庭和工作,也把许多心力投注在基层活动上。

除了是文礼国民融合委员会领袖外、李秋雾也在善美园(Summerdale)邻里委员会、文礼公民咨询委员会等基层组织担任领导角色,每个月约花20个小时做义工。她笑说:“我妈都讲我是在做‘kaypoh’(指多管闲事)。”

李秋雾因此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新移民踏出第一步,这样才能助他们融入本地社会。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她总听到人们推脱说“没时间”。

回想刚开始参加基层活动时,文礼国民融合委员会领袖李秋雾形容自己属于“paiseh(指不好意思)型”,不太会主动跟人打交道。现在的她更善于表达,在其他基层伙伴眼中充满自信。

李秋雾说,同好活动较容易吸引人们加入,他们计划未来可以成立更多同好小组。

人们常推脱说“没时间”

“其实当他们申请成为公民时,很多已经在新加坡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有些可能都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交往的是同一国的朋友,如果不踏出去认识新朋友或本地邻居,就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卡克斯顿2005年从印度来新工作,两年后成为本地永久居民。过去八九年来他不下10次替妻儿申请永久居留权,但都不成功,大儿子也因此无法进入政府小学就读。

这几年来,李秋雾帮助了不少像卡克斯顿这样的永久居民和新公民,让他们真正觉得自己是这个岛国的一分子。卡克斯顿就经她介绍,2017年加入了善美园公寓邻里委员会,在社区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数年前申请成为公民未成功,他打算今年再接再厉。

【本特约内容由通讯及新闻部呈献】

14年前,李秋雾经过公寓管委会前辈介绍开始接触基层活动。她是全职妇女,当时儿子不过三四岁,生活虽然忙碌,但是她仍一头载入了社区工作中,觉得这比花时间在家里看电视有意义得多。

跟邻居打招呼闲聊的内容多数人或许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两年前当李秋雾得知邻居小孩因居留权问题进不了政府小学时,她马上发挥睦邻精神,伸出援助之手替对方拟信向当局陈情。

现在的她更善于表达,在其他基层伙伴眼中充满自信。她也认为,参加基层活动让她增长了不少知识。比如她在接见选民活动上帮议员拟陈情信,就知道遇到问题该找哪个部门。

延伸阅读

对于当义工这件事,她说,无论一个人会不会说英语、教育和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肯踏出第一步,必定会有他能贡献的地方。

李秋雾受访时说,国民融合委员会一般通过家访,通过社区分享会、集选区新公民宣誓仪式等活动跟新移民接触,提供一些有关社区的信息。

卡克斯顿说,李秋雾主动帮他这个朋友写信向移民与关卡局陈情,解释儿子的就学问题,希望助他的妻儿取得永久居留权。

她说,平时下班后留在家里看电视还不如去做些有意义的事。这些年来丈夫都很支持她,体谅她这个“经常不见掉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