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栗原的档口因家人往返日新两地人手不够,他索性关档,拜邻居阿和为师,专心学习烹煮南洋美食。为期6个月的学徒生活,栗原学会了如何煮面薄、肉脞面、大虾面、肉圆汤、潮州饺和卤猪脚。当被问及哪道餐点最难煮时,栗原的答案竟然是肉脞面中常用到的卤制香菇。从准备食材到调味卤制,过程繁复,有时步骤出错会被师傅训斥两句,但他很努力也很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

自从独创的日式面薄被本地博客媒体相继报道后,闻声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年轻食客直奔目标而来,品尝新口味面薄。年长者起初会保守地选择传统面薄,肯定了栗原的厨艺后开始尝试新品,后来“转粉”日式面薄。被越来越多食客熟知喜爱,栗原甚是开心,也透露之后会在裕廊区及体育场附近开设另外两家分店。

说起世界上喜爱面食的国家,作为拉面王国的日本一定榜上有名。日本人不但喜欢吃面,改造面食的能力也是一流。意大利面、中华凉面,这些他国面食最初流入日本时不但很快被食客接纳,而且在此基础上煮出了独特的日本味,冠以“日式”的名衔。

带着面薄拓展亚洲市场

初到新加坡的前几年,栗原坦言自己和其他外来者无异,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吃着日餐,讲着日语,很少和外界接触。正是因为要走出自己的圈子,更了解这个社会,栗原在起初决定开日餐店时没有选择租赁店铺,而是来到了极具本地特色的熟食咖啡店。他说,如果只是在餐馆里煮面,可能很少接触到本地客人。来到咖啡店就不一样了,不仅可以和周围档口的邻居聊天,煮面间隙也可以跟食客寒暄两句。

食物就是有如此奇特的魔力,当一个外国人品尝并接纳当地食物时,代表着他愿意开放自己来了解这个地方。

一开始,栗原在西海岸附近一家咖啡店里盘下了档口,售卖日式便当、拉面、亲子丼饭等。当时他的隔壁是一家名为阿和面薄的档口,栗原回忆说:“那时跟阿和做邻居关系不错,他喜欢喝我的味噌汤,我喜欢吃他做的面,一来二去熟络起来成了朋友。后来发现我们竟然是同年出生的,平时都会互相照顾,食材不够了就跟对方借一些。”

就这样,从一碗面薄开始,栗原走入了地道的新加坡社会。

栗原与新加坡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任职于日本企业三洋集团的他被公司从老家群马县外派来新工作。他透露,自己还在日本时就对烹饪很感兴趣,下了班会到餐馆做兼职厨师。2012年,来新十载的他在供孩子们完成学业后卸下重任,终于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时他就决定开档售卖日餐,这一决定得到了一双儿女及太太的支持。

现在的栗原对于本地食物颇为了解,炒福建面、虾面、鸡饭成为了日常的盘中餐。当被问及最喜爱的食物时,他用地道的说法答道:“Zi Char”(煮炒)。

对于在金文泰一咖啡店经营面薄和肉脞面档口的日本老板栗原直次来说,调煮出结合日新风格的面薄不仅是厨艺上的融合,也是一种走入本地生活的新“煮”意。

选址咖啡店为贴近民生

在采访中他分享了一些初到新加坡的“水土不服”,例如看到烧腊摊位将卤制品一条条挂在橱窗里,感觉很震撼,他笑着说:“在日本大家普遍上对猪脚是比较排斥的,刚到新加坡发现有人吃猪脚,感到很惊奇。后来拜阿和为师,竟然自己也要学着煮。不过慢慢地就习惯了。”

与此同时,“栗原面薄”的版图希望进一步扩展至亚洲的其他国家,目前上海店已在筹备中,预计今年10月开业。去年,栗原也尝试将面薄带回家乡日本,受到了多数女性食客的喜爱。早前,一位来自柬埔寨的友人也在和栗原协商合作的可能性。对于栗原来说,他希望进行不同的尝试,带着面薄及他和新加坡的故事,走向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起初他有些担心在很市井的咖啡店无法融入怎么办,开档后认识了阿和,以及周围其他摊贩,大家都很亲切,互相照顾。日子久了也积累了一些熟客,他说:“原本担心安哥安娣无法接受日本人煮肉脞面,后来发现是自己想多了,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相反地大家都很友好,有些安哥知道我是日本人,还尝试用日语跟我聊天。”

金文泰大牌710楼下的咖啡店就有一家售卖面薄(meepok)和肉脞面的档口,乍看之下没什么不寻常,走进一看在本地传统面食之外,还颇具创意地推出了新品——日式面薄。在面薄的基础上佐以特制的日式酱油(shoyu)或味噌酱(miso),外加大块日式烧肉,口味奇特的日式面薄为食客的味蕾带来全新的体验。对于档口老板栗原直次(47岁)来说,调煮出结合日新口感的面薄不仅是厨艺上的融合,也是一种走入本地生活的新“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