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5年的《理查三世》,台湾剧场导演王嘉明再度以莎士比亚作品为基底,推出结合《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与《理查三世》的玫瑰战争四联剧《血与玫瑰乐队》。

钟达成说,经典剧本一板一眼地呈现,若无不同诠释,不如重塑(如重新剪裁),这样更具前瞻性与挑战性。

以不同口音体现隔阂

剧场提供观众脑补空间

这部将莎剧以现代意念和思维呈现的话剧,是滨海艺术中心和两厅院合制作品,卡司以台湾演员为主,包括:FA、王安琪、王靖惇、洪唯尧、黄珮舒、施宣卉、张耀仁、赵逸岚、蔡亘晏,以及由滨海艺术中心推荐的新加坡演员钟达成。

在评论导演的创新手法时,他说:“这个手法非常有趣。当声音或演员的动作使物件发出的声响,与肢体动作被肢解后,其个别元素都会被放大。这种抽离感,能给观众更大想象空间,因而巧妙地拉近观众对文本文字与肢体语言的认同与体会。对于演员的挑战,便是得对个别元素,场上的所有人事物,整场演出的每分每秒更为敏感。”

王嘉明说《血与玫瑰乐队》是一部甚具实验性的作品,“观众会在作品中听到大量口音,每个人物都会带着不同口音出现。比如大家熟悉的标准华语,台湾国语、广东腔华语、台语、客家话,在这部展现家族内斗的戏里面,口音正体现着隔阂。”

时间:晚上8时(星期五至日);下午3时(星期六、日)

王嘉明说:“《亨利六世》和《理查三世》连起来看,讲述家族兴衰史,这让人想到家族争产题材的长篇连续剧。”

通过经典文本对声音上的解构和重构,将其背后繁复的历史和政治议题,在一场“走板”却不“荒腔”的演出中呈现,是该剧创新所在。

“人性主题,决定了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受民族或政体差异的影响,无论在哪个朝代,在哪个国家,人性都是一样的。”他也说:“无论是否看过这两部著作,都无碍于进剧场欣赏《血与玫瑰乐队》,人物关系虽复杂,但厘清关系不是重点——剧场提供观众脑补空间,让人用想象填补所知,感受刺激。”

日期:2月23至25日(星期五至日)

在他看来,这些作品是接地气的。“莎士比亚擅长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透过种种关系看人性,也因为在社会的格局中,这一切不是封闭的,不像《蝇王》或《鲁滨逊漂流记》中个人的故事。”也因此,莎翁的剧作某一种程度上,在现代人看来是“肥皂剧”式的,是“市井”的,并不是极高贵、不可亵玩的。

王嘉明的创作兼具实验性与大众性。(图片由滨海艺术中心提供)

剧名中含有“乐队”,却不是一场音乐剧,让人对这个作品的声效或音效感到好奇。王嘉明在台北接受联合早报电访时说,《血与玫瑰乐队》是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重新混音(remix),每位演员采多声道演绎,让人进入众声喧哗的历史音域。王嘉明将原用在《理查三世》中的“声身分离”手法再一次极致使用,演员们一人分饰多角,并在现场为其他人配音、配乐、制造声响,这几乎是“多声部重唱”的演绎方法,王嘉明笑说:“让所有演员忙翻了,历史的杂音,在现场被制造出来。”

他从现实生活各种口音所带来的听觉效果和心理感触,得到这部作品在口音设计上的灵感。他说:“身在台湾,一般人听到从国外回到台湾,或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的朋友的口音,难免产生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在剧场中,这种口音上的表现正是要提醒观众反思这个刻板印象。”

台湾剧场导演王嘉明执导的《血与玫瑰乐队》,结合莎士比亚作品《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演员们即是“乐队”,透过他们的多声道演绎,让观众进入众声喧哗的历史音域。

口音在戏剧运用中,的确是体现“矛盾”的手法之一。众所周知,莎翁作品中矛盾甚多。

地点:滨海艺术中心小剧场

售票详情可上网:www.esplanade.com/huayi,或拨电:68288389查询。

票价:38元

王嘉明为“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团长,创作具有复杂曲式与兼具实验性及大众化的特点,他的美学体现于排练场的工作程序中,并借由与设计的合作,玩弄实验剧场空间和声音的使用,透过表演形式的特殊设计,与演员共同挖掘思考剧场表演的可能性,作品曾获台湾新艺术奖表演艺术类首奖与评审团特别奖等。

《血与玫瑰乐队》

演员不仅是演员,也是乐手,在剧组释出的宣传片中可见爵士鼓、长笛、尤克里里、萨克斯风、马头琴、律音管、电音贝斯等,都是演员们上阵演奏的,不负“乐队”之名,也看得出他们的才华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