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生意惨淡的也多,于是一些小贩变相起价,偷工减料,原本很正宗,料很多的清汤,现在连“胖大海”都没有了,听说是食材很贵,所以不再加进汤里。价钱虽然一样,但分量绝对是不足的,看看摊主是老婆婆,也就不多问,但以后是不会再光顾了,因为我想品尝的味道已经变质,没有必要再勉强自己吃。
反而是一些平日不觉特别熟悉的社交界朋友,因为实在懂得社交的意义,即便在不能见面的情况下,也不时送上一些温暖包,从外卖的丰盛美食,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点心,甚至是口罩和洗手液等,都不吝啬地大方分享,倒是出乎意料之外地让人感动。
说回起价的小贩,现在随便一碟/一包云吞面或福建炒面都要5元,若家里有四个人,一次打包就至少花掉20元,可见也并不是很便宜。有时觉得不明白,明明就是吃面而已,怎么还那么高消费?原来是一些小贩趁乱起价,即便改日疫情不再,这抬高了的价格,是永远也跌不回的。要省吃节用,在家自己煮还是最划算。
冠病期间起价的,并不局限在餐饮业者,交情也大大起价。因为阻断措施,很多工作无法进行,像找一些人采访拍照等,从海外到本地都受到诸多限制。但一些稍有名气的本地“名人”不但没有伸出援手,还吊起来卖,虽然没明确说理由,但明显是不想“名气”被利用。
还有,一些平日“勾肩搭背”的职场/商场人员,在非常时期都只能自己顾自己,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商场上公关式的“关心”也只能省省用,对自己没什么好处的,就不浪费资源嘘寒问暖了,彼此之间的情谊,突然被划分得一清二楚,可见商场上没有什么拔刀相助,只有患难见“真情”。
我听了一把火。我不介意物价起,尤其是在目前 这个大家生计都受影响的非常时期,但为什么不光明正大承认?大包和小包的分别是什么?多两根豆芽?多两条米粉?还是多两只蚶?你根本没给我3元或4元的选择,一买就是4元,这不是起价是什么?根本就是趁火打劫,却还强词夺理。
一场冠病疫情,或多或少都让我们看清了不同人的真面目真性情。这当然也没有对错,现实就是这样,冠病病毒不过将我们的人性,突显得更明显而已。
爱吃的结霜桥一知名叻沙起价,从3元起到4元。我随口问,摊主说:“不是起价,以前3元是小包的,现在4元是大包的。”
冠病期间,饮食业者,尤其是小贩的生计引起社会关注,有能力者都尽量在疫情期间,光顾他们平日喜欢的美食摊位,甚至是餐馆,不但自己打包,也打包给朋友们。一些小贩摊主告诉我,疫情期间,他们的生意好到翻了几倍,根本做不来,结果一个星期只开档几天,情况完全在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