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疫情如何悲惨,身不由己,生活的乐子还是要自己找的……

宽大的实木长桌派上用场,从储藏室挖出人工吹的血红色玻璃花瓶,买来鲜花草插上,散发一点大自然的气息。窗外对面是组屋,也有一家幼稚园、青草地、篮球场。居高临下,那一树的鲜嫩黄花开得灿烂,不管世间有无瘟疫。原来,新加坡的天色从白天、黄昏到黑夜,如此变幻多端。我在公司的座位在走廊上,距离窗口很远,全然不知天色,如果感觉比平时寒冷,那么,外面多半下雨了。

饭后到阳台散步,看看过年的胡姬花仍否绽放,九重葛再开。有棵石榴树长得比我还高,小盘的艾草长着。一度,家种的番薯叶从阳台上了餐桌。相信接下来越来越多个国家锁国防疫,老百姓对食物供应链会否中断的担忧与恐慌可以理解,或许,我们可以善加利用阳台,多种一些蔬菜水果,自给自足。

同样是居家隔离,民族性到底有别。意大利疫情严重,可是,乐天派的意大利人在自家阳台或天台健身运动,或弹琴唱歌,引来邻居的热烈回应,提振抗疫的士气。挂在阳台的国旗布条写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据说西班牙人借遛狗名正言顺外出,累趴了宠物。不管疫情如何悲惨,身不由己,生活的乐子还是要自己找的,否则,“锁”在“笼子”里久了,难保不会“闷”出躁狂抑郁等心理病了。

以前的晚饭一般属于工作饭局或在外用餐,现在,除非出外采访,一天两餐都在家里解决,这是之前难以想象的新常态。珍贵的团圆饭成为日常日程,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诚为难得的收获。烦恼的是掌勺者,每天都要煮饭烧菜,怎样玩出新花样?

2019冠状病毒来袭,报馆部署员工分成两队上班。我自2月10日起居家办公,已有一个多月未回公司。另一半从3月23日起,也在家做研究,幸有两间书房充作各自办公室,不然,夫妻一起在家上班,难免有点拥挤。

在家办公省了装扮与交通的时间与金钱,但未必事半功倍,得在家营造办公环境与心理状态才行。起床后,睡衣换成运动服饰,提振精神。他人送的室内香薰器用上了,不时吹出令人神清气爽的薄荷香味。冷气有时也有助于集中精神。不知道楼下邻居是否在家办公,书房的地板永远是冰凉的。互联网扩展器的设置,方便在书房上网无碍。一旦心神溃散,那就悲剧,一篇稿件磨蹭半天一天,或拖沓到半夜凌晨才完稿,在家“下班”时间就较难掌控了。

外面的饭局自动少了,好友也少见面了,超过一定人数的聚会,大家能避则避之,不同团队的同事是不可以见面的。出外吃饭,碰到刚认识的陌生人彼此尴尬,对握手的犹豫,重新适应所谓的安全的社交距离。据说意大利人见面的数次亲吻礼是疫情蔓延的祸首之一,人情此刻的淡漠疏远被视为理智文明。我只期待疫情一过,用力拥抱一下亲爱的友人。

尽管全球旅游业与经济大受疫情的冲击,行情萧条,生计受累,但让属于游客的威尼斯暂时重归威尼斯人,不也是一桩美事?海水从未如此清澈,鱼游可见。世界很多知名的景点少了游客的踪迹,展现了遗世独立之美。世界还是美好的。待熬过了这场疫情,游客必将回来,世界恢复了熙攘,我也许也已融入居家办公的生活而难以回头了?

据说全球已有七分之一的人口居家隔离或办公,随着疫情在各地蔓延,人数想必愈来愈多,加上我国政府鼓吹雇主让员工在家办公,居家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我们不得不迅速适应。

我一向东跑西跑动惯了,而今,出外面对面的艺文采访与品酒饭局次数减少了,日常步数不足,达不到每天标准的1万步。每周两次在报馆上的瑜伽课暂时中断了,久之,感觉肌肉僵硬。看来有必要在上班之前自律地先做一下瑜伽伸展,反正瑜伽毯子已带回家。夜凉如水也风大,有时候到楼下散散步或慢跑,补足步数。周末日去走山流汗,不论亨德森波浪桥,还是植物园、正华、武吉知马等自然公园,运动的人群比往常多了,感觉从商场跑来了。

真没想到,全球化频密流动的世界,因为各国纷纷锁国封界而安静了下来。移动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疫情刚暴发时取消了2月初的越南之行,出国公干也延期了,超过三个月没走出去,我快闷坏了。现在的局势是根本无法出国,最远只能到圣淘沙游泳,看看孔雀出没,或到樟宜尾看海景,吃椰浆饭。

家里的诱惑跟外面一样多,酒柜、睡床都离得太近。午后,偶尔会喝一杯葡萄酒,有助写稿之兴,但饭后打个小盹,最好不要想,也不要养成习惯。结果,本来塞得满满的酒柜慢慢空了,多喝真的会喝“穷”的,无形中增加了在家上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