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举个例子:观众批评剧中乐笑天(郭亮饰)和陆可心(罗美仪饰)在公众场合聊杀人,是脑残剧情。讨论秘密的事情一定要在秘密场所吗?在公共场合只要不是故意监听,谁会去留意旁人说话?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所谓灯下黑,岂不更显反面人物的狡诈吗?剧情合不合理是创作者再三考虑的重要事情之一,所以不妨和观众共同探讨。

影视创作者最大的委屈就是不能谈委屈。写剧本的,不要谈题材内容如何受限,国情民情如何不同。导演不要谈拍摄期的紧迫,警队的严规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冲突,场地、演员是否给力。观众也一样不会关心监制面临的经费压力,幕后各部门实际存在的难度,最后只能妥协的结果。

批评的意见要合理

《警徽天职5》播完了。算上剧本创作拍摄加后期制作,近一年的制作过程,播出仅20天宛如昙花一现,比作昙花,是指其短促,要说“惊艳”那只是作为参与者的美好愿望。播出后果然褒贬不一,很高兴有人关注,因为但凡“众口一词”的事,多数值得怀疑。批评涵盖故事情节、人物安排、角色造型等,印象中不是每部9点档的新剧,都有这样的“待遇”,这应该算《警徽》系列的成功影响吧。

当然谁都不能代表谁,对于影视剧的评论永远是主观评断,并不需要客观公正。就创作者来说,集体创作的作品仅是小团体的主观体现,彼此都是主观表达,只是受众拥有批评的天然权力,而创作人的解释、反驳多数只能是私下里的宣泄,互相取暖之用。对于那些见仁见智的评论,比如故事情节、演员演技、人物造型甚至音效动画设计等,最好不要和“衣食父母”争辩。

演员更是如此,天气太热,海上晕船,练习打斗的辛苦甚至受伤等,所有这些最多只是沦为吸引大家收看的噱头,你选择了这份职业,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是你的份内之事,观众永远不会因为理解因为同情忽略自己的审美愉悦,天性如此。

有人说有“当代感”的小说包括三个方面:一、什么都被干了;二、什么都干不了;三、干了什么不知道。这或许是如今时代的表征,加上网络通天下,同类之间被比较无时无处不在,让所有的创作都难上加难,是挑战也是机会。毛姆写过:“我等待的批评家是这样一个人,他能解释为什么我缺陷这么多,却这么多年拥有这么多读者。”有批评不是坏事,让观众持续关注,才是重中之重,但批评的意见要合理,当然这是我的主观看法。

不过世事无绝对,实在觉得委屈的话,有一个方面倒是可以探讨,且不会显得小气,就是所谓的“合理性”。举个例子:有观众批评《警徽天职5》潘玲玲扮演的角色,发生的事件不合理,理由是堂堂警司的太太,怎么会被爱情骗子欺骗30万元?这就好比说医生的太太不会酗酒,校长的孩子必是学霸一样,全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