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报道,日本前首相安倍早在17岁就确诊患溃疡性大肠炎,他今年65岁,换言之,这病症已折腾他40多年,也使他罹患大肠癌的风险远超一般人。究竟这病的病因是什么?药物是主要疗法,但什么情况下须要动手术,甚至切除结肠和直肠?《活得好》请本地专科医生解析。

有文献证据指出,溃疡性大肠炎病程较长、溃疡状况明显,罹患大肠癌的几率就会提高。若染病超过15年,大肠癌罹患率是一般人的2倍,而且每隔5年危险性会再倍增。

新加坡中央医院肠胃与肝脏科顾问医生,也是中央医院炎症性肠病科组长的陈柏和受访时说,溃疡性大肠炎是慢性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一种。虽然已有很多关于IBD的研究,但,对于它的病因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溃疡性大肠炎的起因综合且复杂,包括基因、免疫系统以及环境因素。

药物治疗是第一线疗法,多数患者对药物反应良好,能有效控制炎症,而无须动手术。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患者须要接受手术,尤其是在发生严重并发症时,例如:急性严重发炎、深层溃疡出血、肠穿孔(破裂)和中毒性巨结肠(toxic megacolon)导致结肠扩张,以及因肠内压力而肿胀。

陈柏和医生说,当药物治疗不能很好地控制疾病,或结肠产生癌变时,则可能须要通过手术切除整个结肠和直肠(称为直肠结肠切除术,proctocolect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