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被诊断患精神分裂,显得懒洋洋的,跟他说话总是不理不睬,你会如何应对?

李医生说,最基本的是,对心理疾病有所认识,更重要的是,不要抗拒与患者接触、生活。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的真正情况。


李清医生/副教授是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高级顾问心理医生兼医疗委员会副主席(临床),也是国立成瘾治疗服务项目总监及心理卫生学院紧急设施主任。

歧视来自多方面

hdh_17092019_03_Medium.jpg
李清医生与家人参与对抗歧视的义走。(档案照)

李医生举例,强迫症患者会做重复的动作,如不停地按钮,可是,和他们相处过后,我们会发现,除了这典型动作,他们还有其他长处,而不单单只是这被“放大”的症状。

当知道家人、朋友、邻居、同事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我们如何应对、如何与他们相处,很大因素取决于我们本身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地点:滨海湾金沙会议与展览中心4楼(Orchid Room)

李清医生说,当一个人对心理卫生有错误的认识时,就会导致对心理病患者(Person with Mental Illness,简称PMI)的偏见和歧视。

李医生指出,对于心理疾病,一般而言,药物起到60%到70%的作用,其他如辅导、技巧等治疗占约30%-40%作用,但,病患可能拒绝长期服药,或抗拒与其他病患一起接受技巧治疗,觉得“我没有他们那么严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病患的病情恶化。

网上报名:together.sphevents.com.sg

时间:上午10时30分至下午1时(上午10时开始登记入场)


该如何与心理病患相处?

70557433_2445761142149117_4506785466606944256_n_Medium.jpg
李清副教授(左)与李洁教授。(档案照)
  1. 患者:如果患者本身对心理疾病不认识,就会产生排斥,尤其心理疾病的发生多数在青少年期,被诊断患病后,往往很难接受。严重心理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对患者是一个打击。患者可能自己歧视自己,逃避、拒绝治疗,而我们知道,越早接受治疗,病情能早点稳定。以精神分裂为例,阳性症状的患者会有妄想(通常投诉被逼害)、幻觉(投诉听到声音)、言语紊乱等;阴性症状的患者则会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提不起劲、与社会疏离、“看来懒惰”等表现。延误治疗的话,症状越来越多或越严重,患者可能越来越歧视自己,或受到别人的歧视。
  2. 家人:精神分裂症阴性患者可能暂时无法工作,却被家人认为是懒惰、不愿意找工作;阳性患者在面对幻听时,可能声称听到声音而自问自答,家人可能以为他们“中邪”。家庭成员也可能因患者的行为而感到羞耻;也可能家人有不同的要求,一些患者的父亲要求这种治疗,母亲要求另一种治疗,被病情困扰的患者,可能因家人的态度和立场不一样,更加深困扰。
  3. 社交:歧视也可能出现在与朋友、同事的社交关系中。如病患表达有自杀的念头,或对某个机构有偏执想法,朋友不懂如何应对,久而久之,可能会选择“消失”。
  4. 社会:电影、小说、媒体经常把心理病患者塑造成“有暴力行为”的刻板印象。事实上,不是所有心理病患者有暴力行为,也不是所有患者都不暴力。就和普通人无异。如果患者有迫害妄想症状,会认为有人在监视他们或计划伤害他们,他们可能会自我防卫,但真正拿刀去砍人的情况是罕见的。更多时候,患者可能自己歧视自己,或受到别人歧视,而感到伤心忧郁,有自残的行为。社会里也仍然有一种强烈 “不在我后院综合症”(Not In My Back Yard,NIMBY)的现象,不希望与心理病患者生活在一起。

想要进一步认识心理疾病,以及了解如何与心理病患者相处的方法,欢迎于10月5日,参加由《新明日报》举办的“活得好交流坊”。李清医生将是主讲者之一。讲座详情如下:

日期:10月5日(星期六)

李医生指出,当面对一个患者时,与其视他为“强迫症患者”(重点在“强迫症”),建议视他为“患有强迫症的人”(重点在“人”)。

hdh_17092019_02_Medium.jpg
对心理病患者,家人的支持很重要。(档案照)

李清医生说,对心理病患者的歧视来自多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的数据则显示,每7名国人中有一人一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每人$10(包括礼包,内有李清医生最新出版有关心理疾病的中文书)

“正如我们面对患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一样,心理病患者也有他的身份、工作、背景。患心理病只是他的一部分。”


活得好交流坊 “心理疾病-多关怀,少歧视”

在组屋楼下,看到邻居在自言自语、比手划脚。你的反应是什么?

由于歧视自己,或受到歧视,患者可能担心被标签“心理病患者”而拒绝求医。即使求医,他们或许不完全配合治疗,而无法起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