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幸运,有一家皮拉提(pilates)教室有一个已经完成装修的空间出租,我们节省了这部分的费用。”张钧陶受访时指出,他于2018年决定结束咖啡馆,专注原有的咖啡豆烘培和批发。

现年40岁的张钧陶于上个月在东陵路(Tanglin Road)一带,重启他于2018年结束经营的咖啡馆Necessary Provisions。

宋生文认为,这证明在冠病疫情暴发之后,政府采取的许多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些政策协助现有的商家得以生存,新的商家有能力掌握许多新的机会,例如因为科技或数码化而带来的商机。”

许多人在疫情期间投入餐饮业,根据张钧陶观察,原因不在租金下滑,很多是已计划在今年初开业,却因为疫情延后。他也说,政府有不少补助计划可以协助商家节省一些成本,“例如我们通过入职培训计划(P-Max),让经理接受与管理相关的培训。”

20201230_news_finance.jpg
各行业净新增公司。

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的数据却显示,今年1月至11月终止营业的商业实体(cessation of business entities)一共3万9090家,不仅比去年同期的4万3685家,减少了10.52%,还创下三年来最低。

调查指出,商家对未来六个月的营收、盈利、招聘、产能利用率,以及取得融资的展望都比之前更好。

张钧陶的批发生意未受到阻断措施影响。他说:“虽然无法供应给咖啡馆和餐厅,我们的网上生意却因为更多人居家办公而大幅增加。”

至于是否担心这些措施可能造成许多原本不具竞争力的公司苟延残喘,形成所谓的“僵尸企业”,宋生文说:“这些措施将随着我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而逐渐结束,‘僵尸企业’应该也会减少。若这些措施最终能为大部分商家保留员工和协助维持生计,我们可以容忍一些‘僵尸企业’的存在。”

尽管我国经济出现历来最严重萎缩,市场原本预料本地会出现的倒闭潮不仅没发生,公司倒闭的数量不增反减,新成立的公司甚至比去年更多。

不过,他提醒中小企业留意财务管理,“因为收入来源仍然面临挑战,而政府的支持预计将在明年逐步减少。”

与此同时,成立的商业实体(formation of business entities)有5万8075家,同比增加了2.14%。

房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研究部主管沈振伦受访时也指出,在这艰难时期,一些表现不佳的零售商场的租金虽然有些调整,“但这绝对不是更多公司成立的主因。相反地,更多公司,尤其从事贸易和服务的公司,根本不需要实体店面就能营业”。

工商总会执行总裁何鸣杰认为,我国步入解封第三阶段,加上冠病疫苗面世,对商家而言都是好消息。

换言之,经济尽管不景气,本地商家未减少反而增加。原本预料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倒闭潮的联昌银行私人银行经济师宋生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这样的数据令人惊喜。

不过,新增商家比倒闭更多的情况并未出现在各个行业,主要以制造、批发零售以及餐饮业居多。

制造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出现最多新商家

由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和国际资讯集团益百利(Experian)不久前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反映本地中小企业对未来六个月商业展望的“SBF-Experian中小企业指数”(SME Index),由之前的历史低点46.3上升至48.2。商家对明年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展望虽然依旧悲观,但已有所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国为了遏制冠病疫情而实施了将近两个月的阻断措施。由于大部分商家都无法如常营运,生意受到严重冲击,引起一些市场人士担心本地将出现倒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