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范围一排放是指企业直接产生的排放;范围二指企业运营过程中购买的能源(如电力)所产生的排放;范围三是指企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其他间接排放。
延伸阅读
这些公司截至去年7月4日的市值超过10亿元,78%来自TCFD识别出为受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影响最大的五个领域,包括金融、能源、运输、材料和建筑,以及农业、食品和森林产品。
多数公司(80%)制定了减排目标和时间表,但是在设定中期里程碑和跟进实际与及时进展时,还能做得更多。
另一方面,库尔迪普吉尔对非上市公司的气候报告表示担忧,因为它们没有被强制要求,也无须依据“不遵守就须解释”(comply or explain)的原则。不过,她相信随着更多贷款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做出贷款和投资决策时更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表现,非上市公司也会踏上气候报告的道路。
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助理局长库尔迪普吉尔(Kuldip Gill)受访时说,董事会成员,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公司管理层也很重要,需要具备相关技能,而绿色技能委员会(Green Skills Committee)可帮助建设能力和提供培训支持。
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金融和绿色金融研究所(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 Institute)星期一(7月8日)联合发布研究,根据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分析51家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2022财年的气候相关披露。
不过,这些上市公司在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如何影响公司短、中和长期财务表现和状况的详细披露仍不足,这方面表现可进一步加强。
库尔迪普吉尔鼓励公司超越合规要求,将可持续发展实践融入业务战略,以重塑商业模式,为未来监管或全球变化做好万全的准备。
研究显示,多数公司(88%)披露与气候相关的实体和过渡风险,但只有近三分之二(61%)披露相关机遇。
一项研究显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气候报告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分别有96%和100%的公司披露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排放,而59%的公司披露范围三排放。
报告也鼓励公司将气候考量纳入其战略和预算编制过程,以防止或减轻这些因素对公司财务健康状况的不利影响。
将可持续发展实践融入业务战略
只有16%的公司充分披露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财务规划中,在研发、资本支出与分配,以及收购与脱售等方面的披露不足,而这些与了解气候风险有关的长期战略规划息息相关。
报告说,公司展示气候因素如何影响财务表现和状况至关重要,这能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些问题对资产估值,以及未来财务表现等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