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行政院却闹了个大笑话。行政院秘书长卓荣泰细数自五月成立新闻澄清专区以来,已经查到七百多件假新闻,平均一个月近一百八十件。但不到半天,就被发现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假新闻”,澄清专区的新闻稿,是从一月初开始公布,行政院只好公开道歉,说自己“算错了”。

当然,假新闻并非不存在,面对更快速传递资讯的网络世界,是否应该修法因应,是可以讨论的议题,但假新闻不能由当权者认定。民进党政府将自己视为“新闻真假的裁判者”,且无限扩充假新闻的定义,背后的政治动机,令人无法苟同。更何况,许多假新闻不就是政府制造的?陈水扁为国务机要费案而捏造“南线专案”,就堪称总统级假新闻的经典案例。

再从行政院的澄清专区内容来看,也不完全是针对“假新闻”,有的是政令宣导,有的是观点不同的论辩,有的则是补充说明。其中甚至还有对舆论“评论”的回应,按照卓荣泰的说法,岂不是连舆论对政策的不同意见,都叫做“假新闻”?都是政府要消灭的对象?简直荒谬。

《联合报》社论

说穿了,“打假新闻”的目的:一是模糊施政不力焦点:将所有批评都定义为“假新闻”,就不需其他的说明,只要“打假”就好;二是控制言论:拿出“假新闻”标签,甚至祭出法律手段、动用国家机器,就可阻止批评,轻则制造寒蝉效应,重可打击异己;三是塑造一个更大、更明确的敌人:假新闻的制造者是邪恶的,自己自然就是正义的一方。因此,尽管民进党从未拿出证据具体说明对岸或蓝营制造了什么假新闻,但利用假新闻议题,加入“中国因素”,就轻易塑造了对立的双方,而民进党就站在道德正确的一方。

从“在怎么野蛮”到“打假新闻”,民进党把“稻草人治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惜毁坏宪政运作乃至多元言论自由,也要达到其政治目的。但这完全背离负责的执政党应遵循的价值。唯有放弃这种“稻草人治国”的方式,民进党才可能成为被人民信赖的成熟政党。

民进党政府“打假新闻”的动作,已来到空前的高峰。台湾总统蔡英文只要在公开场合,莫不再三强调“假新闻”对政府的伤害,甚至直指许多假新闻来自对岸;民进党立委也指控蓝营制造假新闻。行政院则早就成立“即时新闻澄清专区”,还酝酿修《国安法》、《通讯保障及监察法》、《刑事诉讼法》等法来对抗假新闻,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NCC)更扬言可对广电业最高开罚两百万元,连新任调查局长也以“清查争议信息”表态上任。

如今民进党完全执政,面对孱弱的在野党,民进党已没有操作“在怎么野蛮”的空间,于是仿效美国总统特朗普,将矛头对准舆论,大打“假新闻牌”。假新闻成了民进党新的稻草人。

这样的手法,并不是民进党第一次使用。陈水扁执政时,在朝小野大的背景下,民进党开始妖魔化立法院。首先是操弄“在怎么野蛮”议题,然后宣扬国会的不可信任,进而推动“国会席次减半”修宪。简单说,就是扎个稻草人作为攻击对象,自己则站在道德的高点,转移施政不力焦点,打击政敌,达到政治目的。

从卓荣泰“算错了”的例子,其实很能说明定义“假新闻”的困境:这样的错误,可能是故意为之,也可能是不小心算错。但故意和不小心,由谁认定?谁又有能力查证?连行政院都会犯这种错,政府如何定义那些是假新闻?那些应受罚?

民进党可说是舆论操控的专家。事实上,假新闻或争议新闻并非现在才出现,在野期间的民进党,本身就是众多“假新闻”的制造者或受益者;许多社会运动、群众运动的诉求,乃至民进党发动的诸多议题,恐怕都符合如今民进党政府的“假新闻”定义。明知荒谬而为之,显见问题并不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