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从舌尖回溯深情的时光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演奏室

主讲:朱耀伟

活动入场免费,报名请上网bit.ly/ZBwxj,或扫描二维码浏览详情。

梁靖芬坦言,极少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曾翎龙则发现,越来越少中学生投稿,所幸每年总有一两人属“潜力股”,但毕业后会否继续写作,他没信心。

曾翎龙说,花踪是书写成绩的展示台,得奖作品很多已成为马华文学重要篇章,他相信只要花踪维持一贯的高水平,陈瑞献设计的那美丽花踪铜雕奖杯,仍是许多写作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梁靖芬则从收到的作品数量来看,认为花踪的影响力正在消退。不过每次花踪成绩揭晓后,她在网上读到写作者有点患得患失或酸味颇重的“花踪侧想”的时候,她就会忍不住会心一笑:“原来还是在意的。我们都走过那条路啊。”

主讲:英培安、孙爱玲、谢清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

主题演讲:文学与时间

主讲:英培安

以有人出版社为例,讽刺时任首相纳吉的黄俊麟小说集《咪搞蒙古女郎》、马共题材的海凡小说集《可口的饥饿》等都顺利出版。曾翎龙的小说集《在逃诗人》也是一部政治寓言,甚至设计绑架首相的内容,该书仍获得“购买本地作家书籍”基金,国家国书馆也购买150本分发到各地图书馆。

不过在这些亮点的背后,马华文学场域始终面对文学出版业不够专业,文学领域养不起全职作家,缺乏读者与营销等困境。这样的环境却也造就许多马华作家的多面性:除了写作,他们也担任编辑工作、出版、办活动。

5月27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30分

可以说文学在马来西亚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与新加坡书展联合呈献)

主讲:陈志锐、周德成、黄凯德

梁靖芬已开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图文并茂一手包办,预计十万字,明年底完成。

曾翎龙认为,马华文学的地位仍会维持现状,不被承认也不被管制,但相信会有合理的资源分配。他说:“2008年雪兰莪州‘变天’,新政府创办一个Selangor Youth Talent的文学奖,各别颁给三种语言作家。希盟借着渴求改变的民意上台,必定会做些事,也会愿意做些前朝不做的事。问题是有没有人想起文学?会不会有人懂得做?能不能持续做?上述的雪州青年文学奖,办了两三届就停。”

——林少华解读村上春树作品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主讲:格非

作为文艺版主编,梁靖芬坦言极少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而且投稿以50行以内的短诗为最大宗。如果按照自己心目中“好作品”的标准,她担心版面可能就要开天窗。

曾翎龙在诗、散文、小说都有建树,不过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他期待能有更多时间和空间经营诗的创作,对于出版事业,他认为已经完成阶段性任务,步伐会放缓一些,甚至可能休息几年。他相信会有新的人出现,展开他们的长征。

她开玩笑地说:“一不小心成为禁书才好卖咧。”

曾翎龙说:“当时年轻有冲劲,有理想但也很踏实。那时在书店看到‘马华文学’专区是要绕过去的──马华出版品太丑了。包装像中学生作品,用的是复印纸,没有书该有的样子。书不是作品的家,更像是垃圾槽。我们就想,这怎么可以呢?我们也是写作的,这些书印出来自己都会嫌弃。几个人谈多了,就决定自己搞。以前的太差,所以我们做出版很容易,书一出来,大家都眼前一亮。我们从一开始便想着如何长久经营,包括集资、版税处理、行政成本、编务设计、发行经销等,当时都认真规划。且走且调整,确实不容易,不过还是挺到现在。”

至于花踪文学奖,虽然台湾近年文学奖式微,但曾翎龙认为花踪仍具吸引力。梁靖芬曾获花踪小说佳作、首奖及第一届花踪马华文学大奖;曾翎龙也曾斩获花踪散文与新诗首奖,可以说两人都属于“花踪世代”。

主题演讲:小说与真实

“有人”做出优质品牌

“我相信我这一辈作者,写作时极少会考虑到敏感与禁忌;反之,其实还会满心期待去碰触,或是撕裂妨碍书写的帷幕——那里才有黄金啊。所以,若说书写族群关系(或是任何题材)时有个枷锁,那绝不是因为担心敏感,而是受限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挖掘或梳理更深层与多元的生命窘态。”

(惹兰勿刹地铁站​B出口集合)

经过十几年努力,有人出版社已是马华文学不可取代的优质品牌。

5月29日(星期二)

5月30日(星期三)

出版社业务、编务加上策划文学活动,压缩创作时间,曾翎龙隔六年才终于有新书出版,散文集《吃时间》下个月将与读者见面。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地点:书展生活工坊(首都大厦B2)

​ 文学节由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联办,世界华人文化交流会协办,并获得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支持,指定住宿是富丽敦酒店。​

文学讲堂: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

梁靖芬是成熟的小说家,短篇作品《黄金格斗之室》收录在许多选集之中,她巧妙借一个共用厕所,揭露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日常紧张关系;另一篇《按摩》则借华人记者的眼睛看宗教局逮捕马来情侣的现象,也兼谈视障者的生理欲望课题。

时间:上午11时至下午1时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不被官方的国家文学承认,在以华文书写的世界文学场域里,又处于边陲,但其活力不减,更获得国际文坛认可,出生英属砂拉越的李永平生前曾获得台湾国家文艺奖,最近学者作家黄锦树也获颁第一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此外,《星洲日报》举办的“花踪文学奖”自1990年代以来发掘了一批批写作者,曾横扫多项花踪奖项的黎紫书,作品更成功进入中港台市场。

无论政治气氛如何改变,梁靖芬都“求神拜佛”希望各党派不要插手文学创作。“关怀艺术团体,拨款举办活动还行,但是我对所有须要通过政党或国家权力插足的文艺活动都抱有戒心。我希望创作者能永远保有独立创作的权利。”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今年适逢《联合早报》95周年报庆,早报秉持推广文化艺术的使命,举办“第一届早报文学节”,力邀两岸三地及新马华文作家学者,聚首狮城,分享他们的文学生命故事,探讨文化议题,与读者见面、交流。

曾翎龙以出版社出“禁忌”书籍的经验回应:其实“没有人理你的”。

zb_0521zen_ling_long_Medium.jpg
马来西亚诗人曾翎龙一手创作一手经营文学出版社。(星洲日报提供)

马来西亚作家曾翎龙与梁靖芬都在媒体工作,曾翎龙为星洲日报学生刊物《学海》主编,梁靖芬《星洲日报》文艺版《文艺春秋》编辑。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主讲:曾翎龙、梁靖芬

日期:5月28日(星期一)

出版社借网络平台,从“有人部落”到“有店”,建立作者与读者群。

文学漫步报名​:​www.gevme.com/guidedtours2018

马华文学场域相对自由

收费:每人$10

时间:晚上7时30分-9时30分

梁靖芬的小说总能尖锐地探索族群议题。

常听闻马来西亚(前)政府打压言论,宗教与种族关系紧张,有许多敏感与禁忌课题,但事实上马华文学场域却相对自由,往往能够畅所欲言。

文学漫步:叶孝忠—惹兰勿刹区

以马华文坛最重要的文艺版面《文艺春秋》为例,编辑紧随社会脉动,策划特辑,甚至被官方定调为非法集会的公民运动——净选运动,也成为特辑的主题。最近马来西亚大选前,梁靖芬策划“大选十四诗人特辑”,以文学勾勒未来。

文学沙龙: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关键年份


最困难不是外在限制

感谢读者对早报文学节活动的支持,所有报名者已成功登记,文学节将不另行通知。

时间: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文学节以“时代速度 文字温度”为主题,邀你我回归细嚼慢品的内在世界,感受文字温度。

花踪是书写成绩展示台

马华文学大奖得主梁靖芬则曾任记者,现为《星洲日报》文艺版《文艺春秋》编辑。

文学座谈:风起云涌的文学世代

族群议题在马来西亚向来敏感,但梁靖芬认为最困难的永远不是外在的限制。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主讲:迟子建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表演厅

早报文学节活动

文学的多面人——谈阅读、创作、编辑和出版

——文字气脉与书写性格

主讲:须文蔚


熟悉马来西亚青少年文艺的曾翎龙也有同感,他发现越来越少中学生投稿,所幸每年总有一两人表现特出,属于“潜力股”,但毕业后能否持之以恒继续写作,曾翎龙没信心。

文学漫步:李国梁—市政区

文学讲堂:用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

地点: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资料室

关于早报文学节

诗人曾翎龙,在媒体工作,现为《星洲日报》学生刊物《学海》主编,与同伴创立有人出版社,2003年至今已出版超过百种文学书籍。

有人出版社缘起自一份杂志《有本杂志》。曾翎龙与伙伴早在1998年筹办杂志,在《椰子屋》停刊、《蕉风》失去影响力的真空时期,几个青年希望借《有本杂志》回馈年轻读者,但经验不足,最后只出版两期。到了2003年,他们有了经验和经济基础,决定转向出版,找了22位诗人,每人出资200令吉,推出《有本诗集:22诗人自选》,从此开启出版社的文学征途。

不过等待“好得非刊不可”的作品的那种心情,是鞭策着每个编辑的最大动力。

两人同属七字辈(1970年代生),也是花踪世代,从得奖人走到幕后协助策划这个两年一度的文学盛事。

接手编辑《文艺春秋》四年多,梁靖芬认为相对于新闻版面,副刊的《文艺春秋》及《星云》版其实很自由,也不曾收过政府机关的投诉。她说,大选特辑的作品不算尖锐,不过是本土诗人回应局势的方式,拥有更多美学上的意义与价值。

时间:下午5时至傍晚6时30分

主讲:林少华

(赞美广场CHIJMES小教堂集合)

不过要销售文学书仍非易事,读者的购书方式已改变,曾翎龙发现,一个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卖书的量,可以是全马90家书店之总和。

zb_0521liang_jing_fen_Small.jpg
马华小说家梁靖芬尖锐地探索敏感议题。(受访者提供)

“我们曾刊出过好些平日新闻版面所谓敏感的篇章,直接涉及宗教禁忌、身体器官描写、影射政坛怪象、揭示同志困境等议题,它们固然通过小说、新诗或散文的方式叙说,乍看是不如直接的评论般有杀伤力,但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自然会从文章中寻得共鸣的力量。新闻无法抵达的地方,我们来试试看——这常常也是我选刊稿件的初衷。比较大的挑战,反而是编辑自己如何能不先自我阉割,不会因为报社内部的声音、习惯,或是因为防患而先删节作品吧。我确实曾经因为修改一篇文章的两个字眼,而惶然后悔至今。”

希望政治不插手文学

5月28日(星期一)

曾翎龙与梁靖芬将携手来到新加坡参与早报文学节,分享他们的经验。

马来西亚虽然最近政党轮替,但文化艺术都不在各党宣言清单内,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

时间:下午2时至5时

文学沙龙:烹调家传的记忆:

文学座谈:新华文学三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