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妙秋说:“读报媒介已改变,学生现在对视频更感兴趣,更愿意通过视频接收信息。要怎么把报纸和其他媒介相互连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读报教学手册2009年出版
未来,华文教研中心开办的读报教育课程将由李冬梅和蔡小凤负责。李冬梅说:“目前开的课程主要是针对中学教师的,我们也在探讨如何在这个基础上,面向小学教师。”
《联合早报》与学生报从1996年开始举办教师交流会。交流会不仅扮演供教师分享读报教育技巧的平台,也邀请不同领域的国内外专才来分享。教师交流会在2017年改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双语教育峰会”形式展开,面向在籍教师和学校领袖,加强跨界交流。
思源中学是试教学校之一,至今该校华文部仍积极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教学。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新加坡报业控股双语教育峰会上,思源中学也受邀分享实行读报课程的心得。
吴宝发指出,在籍华文教师有几个平台要使用,造成他们对平台产生疲惫。好好传授使用法,以及让他们了解学生可如何从中受益,才能事半功倍。
2008年,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中学华文课程主任陈亚凤前往台湾,向在当地开展读报教育计划多年的《国语日报》取经。
推出口试手册和系列节目
在这过程中,华文教研中心一直是重要的协作伙伴。林振南2012年至2016年间担任学生报顾问,林季华、周凤儿、李冬梅、吴宝发、已退休的黄黛菁特教也在不同时期参与审阅教师为《逗号》和《小拇指》所设计的阅读与口语活动。去年,在一批教师主动组织下,读报教育相联系学习社群成立。目前有五所中学的11名教师参与。
学生可能会觉得看新闻,看英文报就好了,为什么要看华文报?我们必须让他们了解华文报和英文报最大的不同是华文报也扮演传承文化的角色,而副刊是华文报最大的特色,是英文报无法复制的。——前特级教师林振南
无独有偶,《联合早报》也计划更有系统地推广读报教育,因此双方决定合作,拟定一套教学方案。早报也在隔年初邀请《国语日报》的主编郭玉慧到本地为中学教师举行讲座,分享心得。
办校际华文华语比赛
“读报能提升学生华文阅读与思维能力、培养阅读华文报章的习惯、增强学生以华文了解时事的能力。教师利用生活化语料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巩固与运用课堂所学的语文技能,让学习华文的途径多元化。”
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
他形容早期教师多把报纸当成学习词语,写读后感的辅助读物。不过,如果运用得当,读报能为华文教学带来更多的优势。
华文教研中心从2009年起开办中学读报教育课程至今,据统计,超过150名教师上过相关的培训。过去七年,这项课程由刚刚荣休的前特级教师林振南(67岁)主讲。
虽然该校推动读报课程时间不长,但已渐有收获,莫伟文举例说,ZBSchools.sg的功能之一是先鉴定学生的语文能力再安排合适的报章给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效果。再加上课堂中掌握的读报知识,“学生开始对学生报产生兴趣,会期待下一期的《逗号》”。
《星洲日报》校园专刊《星洲少年》1979年出版,有了星洲少年记者。《南洋商报》同年推出《南洋学生》也成立南洋通讯员。《新加坡箴言报》(Singapore Monitor)1982年出版《新一代》,《新一代》隔年成立通讯员组织,即联合学生通讯员俱乐部前身。俱乐部目前附属学生报,每年录取学生。华文媒体集团近30人曾是学生记者或通讯员,23人任职于早报或新闻中心。
无论是学生报、华文教研中心或热衷读报教育的学校、教师,过去近10年都不断地推陈出新,也借助科技的日新月异确保“读报”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读报辅助计划
教师交流会和教育峰会
华文媒体集团目前主办或和学校或文化机构联办的比赛主要由学生报负责。当中较大型的有校际比赛“华文大比拼”,以及与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和新民中学联办的“全国编采比赛”。
“读报”跟上科技步伐
兰景中学去年起系统化地推动读报教育,该校母语部主任莫伟文(38岁)解释,他和同事发现学生对时事不熟悉,即便对某些事略有所闻,也因华文词汇量不足而不太能用华语表达意见。
《星期五周报》2005年起联办校园走秀活动,后来学生报2015年起办“《大拇指》走秀”活动,通过寓教于乐方式让学生对新闻作业有认识。《大拇指》走秀至今走访10所小学,近2000名小学生获益。学生报今年推出“《逗号》校园走秀”,目的是通过趣味原创剧让学生了解假新闻的影响。
学生报从2013年起出版由在籍教师编写,结合新闻内容的《看图说话》和《看录像说话》指导手册,助学生掌握时事脉搏,增强语料。另外,学生报今年也首次和华文儿童频道满满通合作,推出益智系列节目《小小新游记》,通过ZBSchools.sg和zaobao.sg播出。
学校华文科主任罗妙秋(38岁)指出,学校多年来热衷读报教育是因为教师坚信报章报道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对时事产生共鸣,培养对国家的责任感。近年来假新闻课题也凸显加强学生媒体素养的必要。虽然如此,她也点出了读报教育接下来面对的挑战。
林振南退休后,推动读报教育的棒子将交给吴宝发(56岁)、李冬梅(45岁)和蔡小凤(52岁)特教。虽然不在其位,林振南仍心系这项教育工程。对于读报教育的未来,他说:“学生可能会觉得看新闻,看英文报就好了,为什么要看华文报?我们必须让他们了解华文报和英文报最大的不同是华文报也扮演传承文化的角色,而副刊是华文报最大的特色,是英文报无法复制的。”
学生报从2011年定期在网上更新有关读报教育的电子简报,方便教师使用当期的《逗号》进行教学。隔年,早报和学生报联同新民中学主办全国华文读报教育教案比赛,过后还出版得奖教案汇编。《逗号》多年来也和在籍教师合作,在刊物内推出“阅读补贴”“NiE”“新闻消化室”和“话题”等栏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能力。
蔡小凤认为ZBSchools.sg电子平台突破了纸媒的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掌握最新信息。不过,这毕竟是新尝试,还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加强教师对平台各种功能的认识,以助学生充分使用,让他们“既能阅读又能享受读报乐趣”。
2009年底,《逗号》结合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及华文教研中心的力量,出版读报教育教学手册,包含中一至中三的教案、学习活动单和教学光碟。手册的30个教案框架由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制定、21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华文教师编写,还在推出前的半年间,于六所中学进行试教。
校园走秀
今年学生报落实全方位改革,不仅把刊物从小报形式改成较便于携带的A4纸大小,还推出早报校园电子平台ZBSchools.sg,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