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秉亮(53岁)和女儿冯凯励(21岁)成为“陪你看报纸”义工近两年半,每个月定期到大巴窑图书馆,与公众分享新闻讨论时事。
吴新迪提到,在讨论过程中,团队发现社会上仍有好些群体的需要没有得到照顾。“对于一些人而言,看报纸本身就是个问题,而对其他人来说,他们虽能看懂报纸,但若有人可以做进一步的解释,效果可能会更好。”
活动获国际认可
回想筹划活动初期,《联合早报》兼《联合晚报》总编辑吴新迪忆述,当年早报和晚报管理层探索是否可联手合作举办一些长期项目,在回馈社会的同时,也能拉进与读者的距离。“好人好事,任何公司都能做到。因此,我们思考什么事情是和新闻室工作有关,而且只有我们才能做到最好。依照这个思路,活动肯定少不了新闻的元素。”
《联合早报》过去数年举办不同类型的常规活动回馈社会,同时积极与各阶层读者群加深交流,拉近距离。
用新闻讲解关怀年长者
吴新迪透露,不少组织和团体希望和早报、晚报合作,开办“陪你看报纸”活动,但受工作性质影响,新闻工作者能抽出参与活动的时间有限,因此无法逐一答应邀约。“我们希望‘陪你看报纸’可以启发其他机构,开办类似活动,以确保在资讯丰富的时代中,不要忽略与年长者的沟通。”
活动地点目前有四个:位于裕廊塔景路一带的德教太和观乐龄服务中心、黄埔民众俱乐部、大巴窑公共图书馆和宏茂桥3道的华社自助理事会中心。
梁秉亮受访时说,2016年在报纸上看见活动在招募义工,就报名参加讲解会。“当时女儿刚考完A水准,距离大学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就决定加入义工团队。”
2014年9月正式启动的“陪你看报纸”活动,已成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的代表项目之一。活动举办至今,已伴随读者看报超过500小时。
2017年,两报在宏茂桥举办了一场“陪你看报纸之财政预算案与你”大型活动 ,除了讲解那年财政预算案的主要宣布,同时教导年长者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阅读新闻。
吴新迪说,2014年左右政府宣布了许多与年长者相关的政策,包括设立“建国一代配套”等计划。“很多老人家未必明白这些内容,他们的孩子也未必能很好地解释。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活动,当他们的桥梁,毕竟解释政策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之一。”
只要时间允许,吕开茂(57岁,会计师)会出席大巴窑图书馆的“陪你看报纸”活动。他说:“由于工作关系,我不时要出差。但每次回国,若要翻阅过去一个星期的报纸非常耗时,有了‘陪你看报纸’,我只要来到这里,就能轻松了解过去一周的大小事,记者有时还会分享采访经验,非常亲切。”
经过一番讨论,两报最终决定联办“陪你看报纸”活动,旨在与年长者一起了解时事,享受阅读的乐趣。由现任和退休记者及编辑组成的义工团队,每周会到指定地点和年长者分享过去一周的天下大小事。每次活动约一小时。
活动至今举办超过四年,义工团队也扩大至新闻室以外的公众,当中包括“明星义工”如退休电台广播员何子石、资深舞台剧演员谢芝炫和本地知名建筑师黄虚怀(笔名虎威)等。
女大学生继续接触华文
刘香红说,“陪你看报纸”活动平均每次吸引三四十名乐龄者出席。华助会也在另六个中心举办“陪你知天下”活动,概念与“陪你看报纸”相似,希望年长者可以在就近的华助会中心参加活动,了解新闻事件。
与母亲一起做义工,冯凯励见识到母亲在家中从不展示的一面。她说:“原来母亲的演讲技巧这么好。”
“陪你看报纸”在2016年获国际认可,并于当年的亚洲媒体奖项中,获颁“最佳社区服务”银奖。
一则新闻,可以引起共鸣;一张照片,足以牵动人心;一名新闻工作者,带你透析周遭大小事。
自2015年4月,位于宏茂桥的华助会中心每个星期四举办“陪你看报纸”活动,供会员参加。华助会高级执行员(幸福乐龄)刘香红说,“一些年长者通过活动成为朋友,有时还会相约外出。每次办活动,一听到有记者出席,老人家就会很兴奋,因为记者能分享报章以外的采访点滴,能更深入地讲解新闻,或分享一些报纸没刊登的照片。”
退休前是华文教师的梁秉亮说,可以帮助年长者了解关乎他们的新闻,意义非凡。 “老人家其实都想跟上时事,但碍于视力不好、报纸字体太小等原因,他们无法看报纸。电子报有放大字体的功能,但数码科技对他们依旧是个挑战。有了这个活动,年长者可以来听新闻,希望这能帮他们掌握更多知识。”
母女档义工“陪你看报纸”
退休后想回馈社会的教师、高中毕业后想继续接触华文华语的学生,一对母女就此与“陪你看报纸”活动结缘。
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修读社会学的冯凯励有时因课业忙碌无法上阵,但学校假期时必定到场帮忙。她说:“高中毕业后,就没有什么机会使用华文华语,这个活动给了我一个平台继续接触华语。”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在2016年3月,与早报和晚报在大巴窑图书馆举办“陪你看报纸”活动。发言人说,活动获公众好评,自推出以来,已吸引超过1600人参加,每周平均有25人到场支持。
谈及对活动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梁秉亮说,这些年来,与出席活动的年长者都变得熟络了。“有一次在地铁站,一名曾参加活动的公众认出我,上前和我打招呼……我以为平时只是给老人家讲新闻,没想到他们都听得非常仔细,也很注意我们这些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