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陈威仁介绍了9世纪沉船黑石号与船中发掘的文物,15世纪马六甲一块刻有可兰经经文的稀有墓碑,17世纪从马尼拉出发到墨西哥完成生产的象牙雕刻圣母像,18世纪巴达维亚奢侈工艺品,以及19世纪广州生产的13洋行碗。

受到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影响,早报悦读@NLB上周五(8日)首次线上开讲,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谈五座港口城市,跨越千年,追寻新加坡港口城市文化的身份根源。

陈威仁说:“它有点代表新加坡的文化身份,小小的,却包含了各种文明要素。”

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陈威仁,在出国留学后才发现,自己作为亚洲人、东南亚人,其实根本不了解亚洲和东南亚。他说,现在的教育已经改善很多,但当时他没有机会了解亚洲和东南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文学。

17世纪香炉 包含全球贸易要素

陈威仁认为馆内收藏的一个17世纪香炉最能代表新加坡的“古怪”特性。这香炉由多个部件组合起来:康熙时代景德镇陶瓷马、日本漆器、东南亚地区的底座以及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法国18世纪镀金青铜。最后,在里头放入中东或印度生产的香。一件文物包含了全世界的贸易要素。

20200511lifestyle_read_1_Medium.jpg
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以珍稀的馆藏为线索,带领观众走了一趟历史之旅。(龙国雄摄于3月12日)

陈威仁以一套缀上纯银饰品的便携式鸦片盒为例,说明贸易的黑暗面。英国商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出口鸦片,后来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开放口岸,才有了我们熟悉的移民历史。

最后他说:“我的目的是要让大家对新加坡文化特征有新的认识……新加坡的身份是非常特殊的。”

NLB_#31_20200508_陈威仁.jpg
陈威仁在线上讲座上,介绍十九世纪广州外销绘画中的新加坡港口面貌。(钟雁龄摄)

上述文物展现了广义的文化关联,而18世纪的加尔各答则对新加坡有着直接的影响。陈威仁说,当时许多英国建筑师都先在加尔各答工作,再前往新加坡,因此两地有许多风格非常接近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nlb_31_20200508_acm_incense_burner_Medium.jpg
这个十八世纪康熙年代的精致香炉,融合了中西文化艺术精萃,是陈威仁本身很钟爱的展示品之一。(图片由亚洲文明博物馆提供)

借联合早报的录播讲座,陈威仁以珍稀的馆藏为线索,带领观众走了一趟历史之旅。

NLB_#31_20200508_陈威仁.jpg
陈威仁戴着口罩在录播的NLB讲座中也略介绍了土生文化馆。(钟雁龄摄)

亚洲文明博物馆三大常设展厅今年终于与访客见面,4月4日博物馆三楼展厅开幕了,没想到几天后政府便宣布了阻断措施。

对陈威仁来说,文明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文明与文明之间不断交流,互相交换文明要素,不断变化成长。他认为如果单就以某个文明或某个国家切入看待历史和身份,那是远远不够的。他从亚洲港口城市的游览经历中了解到,文明可以用网络的方式来理解。

他说,对大陆中心和传统文化而言,边缘港口城市可能是杂乱且不可思议的,但对他而言,边缘港口包容多元的特性是前瞻性的。

陈威仁说,亚洲地区地缘政治的变化复杂,改变了你我的家族历史,任谁都无法从这复杂的历史关联中解脱出来。

当然,文明之间的交流不仅止于贸易,不都是那么快乐美好的,还有很多摩擦、欺瞒,以及血腥战争。

NLB_#31_20200508_陈威仁.jpg
陈威仁(左)上周五以录播形式,为华文报读者分享馆藏与新加坡身份认同的课题。右为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胡文雁。(钟雁龄摄)

这些文物都展现了文化混合的特性,这也是陈威仁最重视的展品特质,也是受新加坡文化特性所启发。

这促使他在2012至2017年间漫游了亚洲40座港口城市,包括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中国广州、天津,印度加尔各答、果阿和斯里兰卡科伦坡等,希望能找到它们与新加坡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