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马来语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有些人使用阿拉伯拼写法,却不知道在马来语中是不规范的。

(早报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事岸外工程师萨努西(Yahaya Sanusi,63岁)喜欢写作和翻译,他在去年加入民译达计划,希望为本地翻译工作尽一份力,同时也锻炼自己在工作以外维持思维敏捷。

同样获颁普通级别证书的译者迈赫什(Mahesh Kumar Ramamurthy,高级商业分析师)指出:“目前来说,机器翻译还需要大量训练才能达到可信赖的水平。此外,信息传播中强调语境,这往往需要借助人类的思维,并非单靠机器就能胜任。”

全国翻译委员会去年1月推出民译达计划,邀请民间专才为官方翻译把关。截至4月14日,参与计划的民译达译者(Citizen Translators)已达1180名,其中除了有建筑、海事工程、金融、媒体、艺术、教育业者,也有学生和退休人士。

萨努西曾为“Token Go Where”网站、Singpass应用和Singpass数码身份证宣传单的马来文翻译提供反馈。

民译达译者的工作除了校对和纠正错误,也协助开发政府翻译网络平台“共创新译”(SG Translate Together)中的翻译引擎,以提供符合本地语境的高水平翻译。这个平台预计将在6月底正式推出。

对于民译达工作的挑战,萨努西认为有许多新词汇经过翻译后可能流失原意,例如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在马来文译为“realiti maya”,许多人已经习惯直接用“laptop”来指称手提电脑,而不是马来文“komputer riba”。

在去年11月推出的认证和培训框架下,参与计划的译者将根据贡献程度的不同,分成基本和进阶级别。参加至少三项翻译活动,包括给予反馈、上报翻译错误或参加对话会的民译达译者,将归入基本级别,并可获得电子证书。目前,已有超过360名译者获颁证书,包括萨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