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的文章认为,中国民众坚定捍卫“零感染”策略,让改变难上加难。经历了过去18个月的零星新增之后,要让民众对病例和死亡人数的攀升习以为常,需要在行为模式和媒体宣传方面做出重大转变。
《人民日报》运营的健康客户端刊发了前卫生部部长高强的一篇评论文章,他主张严防境外病毒输入,同时抨击了英美等国家过早放松防疫措施。
延伸阅读
外国企业也表示担忧,中国严格的边境管控令一些企业高管或他们的亲属连续数月无法入境。中国欧盟商会主席Joerg Wuttke表示,如果中国继续采用零容忍的办法,随着其他国家的开放,中国有可能会被落在“孤岛之上与世隔绝”。
文章分析,短期之内,中国政府有理由维持严厉的防疫措施,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决策层肯定不希望爆发重大疫情,进而影响冬奥会和中共二十大。但问题是,无限期实施“零感染”策略的经济和政治代价不断攀升,尤其是病毒产生新的变异,有可能更加轻易地突破防疫屏障。
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表示,中国迟早不得不放弃控制式的战略,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实现零感染,但是不可能永远如此,因为病毒会乘虚而入。他担心,由于零病例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中国不会主动调整战术。尤其是在官员会被问责的情况下,没人敢放松警惕。
对于为防控新一轮疫情所出台的限制措施,许多人表示支持。上海一家公司的广告业务高管、现年30岁的Lilah Pang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接受采访时称,每个人都应该守规矩,这样有利于所有人。
他表示,零容忍政策的经济代价高昂,高强的文章显示中国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中国的“零感染”策略对投资者也有影响,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周日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虽说中国的防疫政策会令国内环境相对安全,但其代价是中国会与外界隔绝。
“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高强写道。“这是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缺陷导致的防疫决策失误,也是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高强的文章发布后,有中国网民便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批评上海华山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他早前称中国需要有“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
但也有一些民众开始质疑政府一刀切式的做法,认为自己的生活不断受到影响,未来几年可能都无法出国。一位要求匿名的女性称最近的防疫措施“矫枉过正”了,她说媒体上的一切让人觉得现在去哪里都很危险,哪怕是低风险地区。
美国彭博社发表文章指出,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学着与冠病共处,中国则希望长期消灭疫情,这种做法恐令中国持续数年“与世隔绝”。
本月中国多个省份出现了德尔塔(delta)变种病毒,全国各地再次启动了局部封锁、旅行限制和大规模检测等行动。虽然本轮疫情的传播范围创去年武汉以来之最,但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上周五中国新增141例病例,仅为当日美国新增病例数的约0.01%。
彭博社的报道指出,由于人口多达14亿,且政治体制不同,相比于新加坡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中国更有条件承受严格控制人员入境和内部人员流动的代价。
对于中国政府实施“清零”策略的原因,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南枝指出,中国的“零感染”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一个传统,即领导人要保护人民。她说,中国共产党也一再强调要保护人民群众,而非保护强大的利益。
彭博社的报道指出,中国的疫苗接种率在全球名列前茅,对相对较低的病例却祭出如此重拳,凸显政府希望实现“零感染”。
“对政府来说,肯定有巨大的政治风险,”策纬咨询(Trivium China)资深分析师Andy Chen表示。“一旦决定改变策略,很多相信政府是真正在保护他们的人就会改变想法,他们会相当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