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2023年4月,新加坡食品局宣布批准16种昆虫可在本地食用。它们是白蟋蟀(house cricket)、带状蟋蟀(banded cricket)、田间蟋蟀(field cricket)、黑蟋蟀、蚱蜢、非洲飞蝗(African migratory locust)、美国沙漠蝗虫(American desert locust)和西方/欧洲蜜蜂。这八种虫只准在成年阶段食用。另外八种只准在幼虫(larvae)或虫蛹阶段食用的昆虫则包括大麦虫、面包虫、小面包虫、大蜡蛾(Greater wax moth,亦称蜂窝蛾Honeycomb moth)、小蜡蛾、蚕、白虫(Whitegrub)和巨型犀牛甲虫(Giant Rhino beetle grub)。
监管条例在拟定中
16种昆虫获准本地食用
笔者联系上本地一家计划饲养蟋蟀与生产蟋蟀食品的公司FPS(Future Protein Solutions)。负责人透过电邮上说,由于食品局针对昆虫食品的监管条例尚未出炉,他们得暂停业务,无法接受访问。
符懋昇强调自己并非推广虫食主义,而是提高公众对虫食的意识。他指出,目前已知的是:全世界有1900种昆虫可供人类食用。昆虫被视为永续性的未来食物,是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蛋白质。在未来人口激增,可耕种的土地减少,粮食短缺时,昆虫能成为人类摄取和补充蛋白质的替代食品。
根据新加坡食品局2022年10月16日发布的媒体声明,当局已收获超过10个商家询问,表明有兴趣进口与饲养昆虫来售卖。声明透露,鉴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近年提倡饲养昆虫作为人类食品与动物饲料深获商业兴趣,食品局与时并进,展开食安研究与公众咨询。食品局参考了欧盟及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泰国等已允许食用某些昆虫的做法,并在完成全面科学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些已有人类食用记录的昆虫种类可被食用。
为确保食用安全,食品局也列出几项重要的前提。制成食品的昆虫不能是野生的,必须在卫生的环境内饲养。饲养昆虫不得使用粪便、腐烂或源自有病动物与海鲜的有机物为饲料。所有食用昆虫必须经过高温或杀菌处理以确保能安全食用。不管是进口或在本地饲养使用昆虫都必须呈上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
虫食条件俱备,只欠东风——据了解,本地进口、制造与售卖可食用昆虫的执照,官方仍在研究监管条例。食品局在2022年10月5日至12月4日间,针对本地昆虫及昆虫制成品的进口条件和相关执照要求,展开公众咨询。当局完成了第一轮咨询后收到53份反馈,一些业者欢迎进口可食用昆虫,亦有人质疑食用昆虫是否安全。
有人吃虫,就会有人卖虫。本地近年也崛起一批养虫商与昆虫食品制造商。
他说:“因为目前食用昆虫仍未能在新加坡出售,我基本上是把它当作零食来吃。一旦新加坡可以售卖昆虫,我就会把它们融入日常饮食中,成为我摄取蛋白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