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夫妻数度赴乌克兰,创立援助团体“爱在乌克兰”,至今已帮助失去家园的乌克兰人打造了超过400个新房。两人在各区也设立逾80个名为“灯塔”的援助中心,期盼在寒冬中给最困苦的人传递一份希望。
他们并非不知道,进入战区就无法预料下一刻的命运。因此,两人行前都立了遗嘱,也写了许多告别信给亲友。“我们每一次出发去乌克兰,都要和家人告别,因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回来,但我觉得这是个使命……一定要在乌克兰最艰难的时候去帮助他们。”
“当地大部分房子被炸,好多老爷爷老奶奶只能住在鸡寮或长期躲在地下室,生活环境非常糟……我直觉地想到需要建房子,为他们设计和打造适合的住所。许多收到房子的人都来拥抱我们,说真的谢谢你。”
当她首次进入乌克兰,踏足布查、莫斯昆(Moschun)和伊尔平(Irpin)等战火蹂躏处,亲眼目睹遇难者横尸的街头,存活下来的人却失去了栖身之所,她下定决心去帮助他们。丈夫陈镇升也愿出一分力,开始着手设计可抗震御寒的临时住房给难民。
这一回赴乌,他们每隔几分钟就能听到爆炸声。“走访医院看到很多死伤者都是断手断脚,让人非常心痛。”他们决定,只要战火不停,就会继续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乌克兰人,2月才刚回国后,计划4月再赴乌克兰。
自从去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林宝燕(39岁,商人)总共四次赴乌克兰当义工,丈夫陈镇升(39岁,建筑设计师)有三次同行,两人还创立了援助团体“爱在乌克兰”(Love On Ukraine),帮助失去家园的乌克兰人打造临时住房,至今已完成约420个新房。
陈镇升于2014年在新加坡成立“创设计”建筑设计公司,林宝燕负责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等,也拥有自己的生意。
两人长期热心公益,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曾到莫桑比克当义工,也在非洲各地,例如在卢旺达和刚果推进援助项目帮助弱势群体。“我们和最穷的孩子住在一起,所以能明白饥饿是什么感受。可能这些经历让我们有很大的使命感,希望帮助这世界上处境最艰难的人。”
所谓的“灯塔”,指的是义工们在乌克兰各地的教堂、孤儿院和医院等,安装发电机、暖气和“星链”(Starlink)卫星通信系统,帮助附近有需要的居民,以及无依无靠的老人和病患。遇到断电时,他们的医疗设备依然能充电,能领取每天一餐的热食,继续得到一些温暖与亮光。
“战争或许不会让他们失去生命,但冬天的苦难可能会。”新加坡夫妻四度赴乌克兰,自发筹款为当地弱势群体打造临时住房和援助中心,期盼在寒冬中给最困苦的人传递一份希望。
转眼又是一年严冬,乌克兰土地上战火还在燃烧。俄乌战争一年专题报道,见《到战争边陲采访 烽火中坚持的生命 》互动新闻。
林宝燕日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她去年4月前往德国帮助乌克兰难民,在得知好些无力逃出战火的人仍留在乌克兰境内后,毅然决定在5月随一群义工前往乌克兰。
今年农历大年初三(1月24日)夫妻俩再次踏上前往乌克兰之路,在当地逗留近一个月,继续推进打造共500个临时住房的目标,在前线地区设立了近20个援助点,以及开设了两家收容寡妇和孩童的避难所。林宝燕说:“这次我们前往靠近前线的地区,包括利曼(Lyman)、第聂伯罗(Dnipro)、日托米尔(Zhytomyr)、利沃夫和哈尔科夫等。”
两人行前立遗嘱 写告别信给亲友
他们目前聘有约100名乌克兰人,组成20个“建屋小队”在乌克兰不同地区搭建临时住房。“战火导致很多人失业,因此帮助一个乌克兰人就业,也是在拯救一个乌克兰家庭。”
此外,两人还在乌克兰各地区设立了超过80个名为“灯塔”的援助中心,资助约500名单亲妈妈与其他弱势群体,为她们提供基本生活物资。
林宝燕说话声音轻柔,但谈到使命和决心时,脸上泛光。夫婿陈镇升一直默默地坐在她身旁,眉宇间细微的变化能让人感觉到夫妇俩心灵的契合。令人震撼的是,俩人都不曾受过战地训练,每次赴乌既没有保镖或安全人员随行,也未购买特别保险或预备紧急撤离方案。
基于两人的专业与创业背景,他们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从当地工厂采购原材料,将每个可供一家四口居住的临时住房的成本从2万3000欧元降低至约4000欧元(约5700新元),也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
延伸阅读
林宝燕说,造房子的行动原本只是夫妻两人的小心愿,最初只通过亲朋好友筹款,逐渐地有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后,好些慈善团体和海外善心人士都表示希望支持。其中,新加坡红十字会资助建造10个临时住房、六个发电机和相关汽油费用,以及100名单亲妈妈的生活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