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版交流站的读者来函也反映出新时代变迁的趋势,较为突出的是民意更获当局重视。在生活中,遇到政府各部门相互推搪时,一些读者选择在交流站把问题反映出来,之后常能迅速得到解决。叶鹏飞说,经常有读者过后致函交流站站长,表示非常满意政府处理问题的方式。

读者投函反映问题获迅速解决 显示由下而上推动进步

他说:“强人政治时代,许多读者往往假设早报不会选用与主流相反的观点。结果某些争议性课题,我们收到的来稿就比较倾向支持政策或反映主流观点。早报言论版只能根据收到什么投稿来决定刊登内容。但近年来我们渐渐发现,提出不同意见的来稿增加,这让我们平衡舆论的工作更为容易。”

早报言论之风是读者集体酝酿及创造而成,对此,叶鹏飞特别感谢早报读者的宏观视野,不单纯从自己的角度或利益出发,或是盲目追求一些标新立异的看法,而是相当顾全大局地思考和肯定社会现象,“他们不是保守,而是持谨慎保留的态度看待课题,不会去追逐新潮流。”

“这种贴近民意的做法是我们所乐见的,说明了我们的角色不再是单方面由上而下,而是包括由下而上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这肯定我们耕耘言论版这一园地的努力,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满足感更大。”

事实是,在社媒时代,垄断言论霸权不再。言论组的同事面对这种转变,更须要反映多元化的观点,兼容正反两面,否则早报就难以维持公信力。

日益受讲英语群体重视

社论代表早报的立场,每篇社论的产出,都非易事,背后经过细致的理性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辩论,才达成立论的共识。叶鹏飞指出,近几年早报社论已打破本能呼应或重述政府立场,而是更多地代表华社的一种独立思考,尺度更广。

随着舆论的开放和自由尺度的扩大,本地读者在《联合早报》发表的言论更多元客观,对政策或课题持正反立场的讨论越来越丰富饱满,投稿者从过往以文教界为主扩大至兼备各社会身份,来源地则涵盖五湖四海。

他认为,这是积极现象,早报作为新加坡公共舆论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递正确信息的使命,当早报刊登更多不同观点时,就会吸引更多不同观点的投稿。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发挥早报言论版下情上达的社会功能,使整体言论尺度有所拓宽。“我们希望这个现象持续下去,让这个以华文为论述语言的园地更充满活力。”

早报言论组主任叶鹏飞特别感谢早报读者的宏观视野,不单纯从自己的角度或利益出发,或是盲目追求一些标新立异的看法,而是相当顾全大局地思考和肯定社会现象。(档案照片)

在此信念下,早报秉持公正理性的立场,尽量把言路拓宽,只要不是极端思想、诉诸情绪化的谩骂或偏离事实,作品都可能得到发表。对于种族宗教或语言等容易激起人们情绪的敏感课题,则坚持把关底线,谨慎持平地拿捏,传承之际,兼容创新。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博士(台上右)于2022年6月5日在《联合早报》经济讲座上,以“4G时代,经济前瞻”为题作演讲。讲座主持人为《联合早报》言论组主任叶鹏飞。这是2022年“新加坡书展2022”的其中一场活动。(档案照片)

这种转变大大提高早报社论的可读性。据统计,早报一周内最受读者欢迎的10篇评论文章中,社论通常占三或四篇,“这是令人鼓舞的肯定”。

写手阵容中,除了本地,也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大中华圈)、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波兰、德国……另外还不时直接翻译西方的、较倾向自由派的文章,颇有百花齐放之景。

近几年,早报言论版日益受到讲英语群体的重视,以英文发表或自费请人译成华文的投稿量增多,尤其是来自本地大专学府或专业人士的意见发表,从四五年前的几个月一篇增至现在的一个月数篇,受重视程度令人欣喜。

在言论组服务14年、担任言论组主任六年的叶鹏飞剖析这种变化时指出,由建国总理李光耀为主的强人政治时代已随舆论氛围和领导班子更替出现变化,过去不愿公开发表的不同声音,现已不再是静音。本地学者和专业人士更愿意对政策或政权公开发表非主流观点,而政府在看待这些舆论时,姿态和身段比过去柔软许多。

叶鹏飞说:“正因为有社交媒体这个舆论的存在,更能衬托出早报的言论是严肃客观持平的。”

展望未来,正如叶鹏飞所言,群众的智慧是最接近真实的,毕竟每个人都是瞎子摸象,唯有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拼凑,才能反映最接近事实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