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的需求日益增加,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加坡眼科研究院白内障与屈光手术研究小组联合组长佩雷拉(Shamira Perera)副教授说,多焦点(multifocal)人工晶状体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能提供清晰的阅读视力,可减少对眼镜的依赖。
新加坡眼科研究院与德国光学仪器公司蔡司投资近2000万元,携手提升屈光和白内障手术的治疗效果,要突破现有技术局限,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快、更稳定地恢复视力。
梅塔解释,角膜的水分对小口透镜切除术(业界称SMILE)等手术至关重要,因为这会对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团队希望通过这个设备,能优化屈光手术的效益,进一步提升手术的成功率。
他透露,团队正在研发新型人工晶状体,力求一次过解决市面上人工晶状体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更稳定的晶状体,减少疤痕组织等并发症的发生。
延伸阅读
白内障手术是一项简单又快捷的手术,医生会在摘除白内障后,为患者植入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简称IOL,又称眼內透鏡),以恢复视力。
新加坡眼科研究院执行总监梅塔(Jodhbir Mehta)教授受访时说:“在屈光手术方面,团队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术前诊断的研究,通过使用一种全新的成像工具来测量眼角膜的水分,并将这些信息直接应用于眼部屈光手术(LASIK)中……这种设备还没有在眼科领域使用过。”
“不过,这类人工晶状体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患有青光眼或视网膜有问题的患者就可能不适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此外,这类晶状体可能带来其他问题,如眩光和光晕等光线干扰。”
双方合作的目标除了要提升诊断精确度,也要开发治疗老花眼的新方案,以改善近视和老花眼的治疗效果。
为优化术前术后的流程,并带来更佳疗效,新加坡眼科研究院与德国光学仪器公司蔡司(ZEISS)星期四(11月14日)宣布合作展开“OPTIZS”计划,旨在未来三年内支持多个研究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以提升眼科手术的临床效果。
白内障和屈光手术是全球最常见的眼科手术,随着新加坡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这类手术的需求预计将不断增加。然而,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眼睛干涩、角膜水肿等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