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谣推手蔡忆仁以《忆翻情溢》同时入围最佳华文首部作品和华文非虚构写作组,最终获颁最佳首部作品奖。书理会表示对新组别优胜者尤有期待。
从马共历史、性别、都市观察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届华文小说组因题材多元丰富,备受讨论关注,最终由海凡以《雨林的背影》获胜。评审认为雨林游击题材在新马并不鲜见,但海凡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将雨林中的艰辛和复杂情感生动地呈现出来。小说还大量描绘女性马共角色,为国族建构的叙事提供新视角。
典礼上也将“新加坡书籍理事会成就奖”颁予已故文坛先驱苏叻曼·马卡山(Suratman Markasan),由其女儿苏丽雅尼·马卡山(Suriani Markasan)代领。
谢裕民受访时说:“当历史比小说更精彩时,何必要虚构?”
陈志锐和王哲共享诗歌组奖
评审还认为《平庸之作》的命名只是诗人自谦,实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挚的感情,真实描述疫情期间的真实感受,用极具创新意识的语言,为无法言说之事发声。
三届华文小说奖得主、曾任《联合早报》副刊编辑多年的谢裕民,凭《不确定的国家》夺得华文非虚构写作奖。评审记录提到,出色的纪实文学作品不全然是留存史料和复述记录的功能,谢裕民体现了一种报人求真的本色,说好一则新加坡建国史的故事。
新加坡文学奖星期二(9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主宾为总统尚达曼。本届文学奖新设三组别,包括提携新晋作家的最佳首部作品奖;这次共有17名作家、译者和漫画艺术家获奖。
非虚构写作奖由谢裕民夺得
蔡忆仁获最佳首部作品奖
2019年,适逢新加坡开埠100周年,他动笔书写一系列历史人物,本来2000字,写到李光耀时却覆水难收,最终用疫情三年写成20万字。对谢裕民而言,这是他作为一代华校生必须完成的功课。报馆工作则长期给他搜集资料、核实和剪裁的训练。
作家海凡凭《雨林的背影》,在新加坡文学奖华文小说组中突围获奖,他认为这意味着本地文学与文化更包容、自由和多元。
海凡受访时说,《雨林的背影》对现代新加坡而言,是一段边缘陌生的生命经历,文学奖的肯定反映本地文学文化更加包容、自由和多元。“这三者,是滋养文学艺术发展的繁盛土壤。”这份欣慰超越了他个人得奖的喜悦。
两年一度的新加坡文学奖于1992年设立,凡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皆可以官方语言写成的小说、诗歌或非虚构作品参赛,不拘于本地或者国外出版商出版。每名得奖者将获得3000元奖金,以及奖杯一座。
延伸阅读
华文诗歌组今年出现双赢家,陈志锐《长夏之诗》和王哲(何杉)《平庸之作》平分秋色。评审指出,陈志锐通过诗集建立了诗学本土性,在刻意营造的长短句中,在抑扬顿挫的字义锻铸中,展现了一以贯之的学者风范。
海凡早前凭借《可口的饥饿》获得英国笔会翻译奖,该书译者程异今年也凭着英译小说《茧》(张悦然原著),成为本届文学奖的翻译组优胜者。
书理会执行总监潘志云说,本届得奖者包括资深和新晋作家,反映本地文坛的深度和多样性。“在本地进行写作和出版事业并不容易,我们希望通过新加坡文学奖鼓励作家和艺术家笔耕不辍,呼吁读者继续支持本地文学。”